揭阳市人民政府

www.jieyang.gov.cn

关于发展我市工业产业集群的意见
来源:揭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作者: 发布时间:2022-12-27 16:01:44 浏览次数:- 【打印】 【字体: 分享到:

 揭府〔2005〕11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府直属各单位:

  产业集群是指从事同一产业的众多企业及为其服务的相关机构,在同一地区集中投资所形成的企业集群,也称产业簇群、特色产业区或块状经济。发展我市工业产业集群是提升我市区域经济竞争力,特别是中小企业活力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是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措施。现就发展我市产业集群提出如下意见。

  一、我市工业初步形成产业集群的格局

  (一)我市工业产业集群的基本情况。

  我市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纺织服装、五金不锈钢、模具、塑料制品、医药和食品饮料6大产业集群。至2004年,这6大产业集群共有企业9454户,占全部工业企业户数的近30%;实现工业总产值395.2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37.2%;实现工业销售收入370.5亿元,占全部工业销售收入的36.2%;实现出口交货值44.3亿元。我市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普宁市,共有企业1495户,200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62.5亿元,工业销售收入156.8亿元,出口交货值19.1亿元。五金不锈钢产业集群主要在市区(榕城区、东山区和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有企业2991户,工业总产值77.1亿元,工业销售收入68.7亿元,出口交货值16.56亿元。模具产业集群主要在揭东县和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共有企业303户,200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3.0亿元,销售收入12.3亿元,出口交货值2.8亿元。塑料制品产业集群主要在市区的榕城区和东山区,共有企业843户,200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0.4亿元,销售收入36.1亿元,出口交货值5.2亿元。医药产业集群分散在普宁市、揭东县、揭西县和榕城区,共有企业51户,200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1.8亿元,销售收入10.0亿元。食品饮料产业集群主要在揭东县、普宁市、惠来县和揭西县,共有企业3771户,200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90.4亿元,销售收入86.7亿元,出口交货值0.6亿元。

  在全市各地,部分镇或邻近镇、村也形成了不少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如东山区阳美村的玉器加工,榕城区仙桥镇的工艺鞋、榕东办事处的微电机、磐东镇的五金制品,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的塑料模具,揭东县锡场镇的食品、砲台镇和地都镇的石材、纺织服装,月城镇的五金不锈钢,揭西县花寨镇的毛巾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大小不一,行业不同,但对当地工业发展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东山区阳美村的玉器加工集群,共有企业120户,2004年工业总产值1.37亿元,销售收入1.03亿元,出口交货值0.68亿元。依托阳美玉器,我市今年3月被亚洲珠宝联合会命名为“亚洲玉都”。从产业集群的发育演进过程看,普宁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是目前我市发展最成熟的一个产业集群。该产业集群2003年规模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1.3亿元,占全市同口径纺织服装产业比重的57.4%,占当地同口径全部工业总产值的43.9%。其中纺织业实现13.9亿元,纺织服装制造业实现17.4亿元。已形成上游机械设备、纺织染整,中游西服、衬衣制造,下游市场营销、配套服务等比较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建设普宁市布料服装市场,成立普宁服装协会,组建广东质监服装产品揭阳检验站,并连续4年举办普宁国际衬衣节暨纺织服装交易会,去年普宁市被评为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

  (二)我市产业集群的存在问题。

  1、产业集群规模不大,产业链较短,节点带动效应不强。我市产业集群除纺织服装产值超过150亿元外,其余产业集群都没有超过100亿元,食品饮料产业集群虽然产值达到90.4亿元,但由于分布在揭东、普宁、惠来和揭西4个区域,地域集聚效应较差。大部分产业集群仍较小,而且众多企业都集中在几个主要生产环节,有的则一个企业包揽所有的生产环节,配套也不完善,产业链较短,集群内企业分工协作较差,尚不能形成有机整体。另外,集群内缺乏有强带动作用的重点企业和骨干企业,节点效应不强,点线面之间联系较差。

  2、产业集群总体技术含量较低。我市产业集群仍处于原始积累的低成本型发展阶段,是依靠当地企业家精神和工商业传统,建立在农村或乡镇工业基础上的特色集群,大部分是传统产业集群,而且集群内没有形成以技术合作和共同开发为主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3、产业集群的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由于集群规模较小,没能形成上游的研发、产品设计、装备制造、下游的产品包装、营销和运输、仓储、信息、培训、咨询、检测、金融保险等服务体系,企业发展没有足够的社会服务作支撑,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产业集群的聚集能力。

  二、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发展产业集群有利于降低中小企业成本,提升中小企业整体竞争力。

  我市的企业基本是中小企业,大部分是规模以下的工业企业,市场竞争力十分有限。产业集群由于有大量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并有相关支撑机构作支持,专业化分工、产业化运作的生产方式大大节约了企业的生产和流通成本,市场、技术、信息资源的共享明显优于单个企业,提升了整体集群内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二)发展产业集群能增强招商引资效果,增加工业投资。

  在国际产业大转移和区域合作进一步扩大的形势下,资本流动的规模和强度日益增大,招商引资成为当前各地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通过培植产业集群的壮大和提升产业集群的水平,能进一步增强招商引资的基础,增强产业招商的效果,而且能提高已有企业的活力,提高本地企业增资扩产积极性,增加资本净流入,从而实现大投入大发展的格局。

  (三)发展产业集群有利于融合工业园区与集群优势,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通过发展产业集群,引导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有效结合,发展市场导向型的产业集群,弥补我市工业园区发展先天不足,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同时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作用,不断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增强后发优势并通过产业集约发展,完善配套服务,从而更有效地降低环境污染治理成本,走新型产业集群道路,把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更有效地结合起来,实施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产业集群有利于营造中小企业创新环境,促进成长型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业集群由于集群内的企业相互联动,创造了一个相互竞争、学习、提高的良好环境,有利于中小企业互动、合作,加快中小企业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步伐,从而培育出众多的成长型企业。

  三、树立科学发展观引导和促进我市工业产业集群的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和企业的投资主体作用,在政府的宏观引导下,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发展壮大现有产业集群,培植挖掘潜在产业集群,扩大集群规模,提升集群水平,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

  (二)主要发展目标。

  做强做大现有6大产业集群,力争通过后4年的努力,6大产业集群经济总量到7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6%以上;除大南山侨区和普侨区外,其他县(市、区)都有1-3个年产值15-50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工业集聚程度进一步加强,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或产业小区;品牌建设得到加强,社会服务平台进一步发展,中介服务机构达到60个以上,贷款担保机构达10个以上。

  (三)主要措施。

  1、加强规划,建设产业聚集区。要按照我市现有产业集群的布局和工业产业结构的实际,在现有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在沿路、沿江、沿海和产业相对密集的地方,规划建设产业聚集区。产业集群逐步向各县(市、区)的行政中心、各中心镇以及面上镇的产业聚集点靠拢,形成块状经济。今后各地新增工业企业争取都落在产业聚集区内。各产业聚集区要明确定位,选准特色,采取错位竞争方式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规划时不能强调行政区划,要根据产业集群的形成历史和现有优势条件,遵循产业集群内在发展规律;更不能一哄而上,乱占土地。在镇与镇之间、村与村之间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上级政府要加强协调,统筹发展。

  各地要抓紧做好产业聚集区内的规划工作,用地规划应及时与上级国土部门联系,要优先对产业聚集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产业聚集区的生产、生活各项配套设施,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各产业聚集区的聚集能力和土地使用的集约化程度。

  2、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增加投资规模是壮大产业集群的最有效手段。要根据产业集群的特色,明确招商对象,扩大招商途径,重点要引进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在产业链中处于核心地位或薄弱环节的项目,同时也要注重引进配套项目和中小企业,符合国家环保、安全生产等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项目都可引进,迅速提高集群规模,延长产业链。按照市招商引资的任务,各地应将项目重点引进到各个产业集聚区内。

  3、加大对产业集群的政策支持。各产业集群内企业符合国家现行税收政策规定的,报经税务机关核准,可享受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市有关部门负责安排的科技三项经费、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资金要向产业集群内企业倾斜;积极为企业办理申报上级关于挖潜改造、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有关手续。金融部门要积极为产业集群内企业提供融资便利。

  4、支持各产业集群内企业申报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中国名牌产品、省名牌产品等称号,新获上述称号的按《揭阳市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意见》予以奖励;对获得国家级区域品牌(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或地理标志产品)的产业集群,由市政府一次性奖励申报单位20万元,对于获省级区域品牌的由市政府一次性奖励申报单位10万元。

  5、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撑体系建设。各地各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产业集群内技术创新、人才培训、质量检测、信息咨询、物流和电子商务等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开发中心、信用担保、创业服务、专业市场、行业协会和商会等支撑体系的发展。市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制定出台《揭阳市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各地各部门要为各产业集群的服务平台和支撑体系建设提供优良的服务,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政务环境。

  6、扶持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的发展。处在各产业集群中的工业龙头企业,按《加快我市工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有关扶持政策予以扶持。

  7、建设专业市场。对于新建设为产业集群配套的专业市场,市将在用地、规划等各方面予以扶持;对于现有专业市场,各地各部门要加强服务,为其发展提供宽松环境,达到整合资源,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四)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服务水平。

  市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为召集人,市经贸、发展改革、科技、财政、国土资源、规划、外经贸、国税、地税、环保、工商、质监等有关部门参与的“市发展产业集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指导和协调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日常工作由市经贸局负责。各县(市、区)要相应成立领导机构,指导、协调各地发展产业集群工作。各地各部门要在各自职能范围内,研究制订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政务环境。对落户各产业集群企业的注册登记、投资、建设、生产经营、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等事项的审核、核准或备案,要依法简化手续,公开办事制度和收费标准,改善服务,提高办事效率。

  市经贸局负责本意见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各地、各部门在工作中碰到的相关问题应及时与市经贸局联系。



  揭阳市人民政府

  二〇〇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
揭阳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