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府〔1996〕1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揭阳市教育事业“九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揭阳市人民政府
一九九六年三月二十日
揭阳市教育事业“九五”规划
一、“八五”回顾
(一)主要成绩
“八五”期间,特别是1992年揭阳建市以来,我市各级党政和教育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规,突出“两基”,狠抓“两全”,致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千方百计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推进了揭阳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高标准扫盲:全市扫除青壮年文盲46342人,提前一年于1994年全面完成高标准扫盲任务,青壮年文盲率由1990年的2.4%下降至1995年的0.4%。
幼儿教育:1995年有幼儿园648所,比1990年增加84所;在园幼儿121131名,比1990年增长38.45%;3—6周岁幼儿入园率达43.77%,其中6岁童入园率达90.68%。
小学教育:1995年有小学1284所,比1990年增加41所,在校生从1990年的489082名增至1995年的608021名,增长24.32%;全市7—12周岁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9.54%。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94.96%。
初中教育:全市初中由1990年的221所调整为1995年192所,在校生由1990年的109427名发展至1995年的191082名,增长74.62%;13—15周岁学龄少年入学率达89.55%;榕城区、东山区、渔湖区、揭东县、揭西县、普宁市已先后普及初中阶段教育,并通过省、市“普九”验收。94个镇(乡、街道办事处、场)实现“普九”,“普九”人口覆盖率达98.7%。
特殊教育:至1995年办8个特教班,“三残”适龄儿童在学1835人,入学率达69%。
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1995年为43所,在校生由1990年的15270名增至1995年的20455名,增长34%;职业高中在校生由1990年的8746人降至1995年的5870人。高中阶段各类学校的招生情况是:普通高中1990年招生5049人,1995年招生8368人,增长65.74%;职业高中1990年招3176人,1995年招2363人,下降25.5%;中师1990年招405人,1995年招1859人,增长359%;中专1990年招571人,1995年招2023人,增长254.29%;技校1990年招385人,1995招1143人,增长196.88%;成人中专1990年招170人,1995年招317人,增长86.47%。全市1995年普通高中的招生与各类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招生的比例为5.3:4.7。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由1990年的30%发展至1995年的40.54%。
成人教育:电视大学在校生由1990年的768人发展至1995年的1986人,增长159%;市属成人中专在校生由1990年的911人发展至1995年的2330人,增长156%;成人高中由1990年的647人增至1995年的1413人,增长118%。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77所,管理区成人文化技术学校451所。城乡劳动力的培训率从1990年的5%提高到1995年的10%。
2.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切实加强
中师招生由“七五”期间的2250人增至“八五”期间的4595人,增长104.22%。1992至1995年,共接收大中专毕业生3800名。
在职教师得到大面积培训。90%以上的中小学校长接受过校长岗位培训。在职教师参加小教大专、高师专科、高师本科三个系列的学历培训,1995年在学学员达2379人;中师函授班、脱产班在学学员6722人。1995年,全市有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各15850、7410、1949人,学历达标率依次为90.91%、61.30%、31.63%,分别比1990年提高18、13和4个百分点。
1992—1995年从民办、代课教师中选招公办教师4487名。
1993—1995年,全市评定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6400名。
1993—1995年,涌现了国家级先进教师30名,省级先进教师179名,省特级教师11名。
“八五”期间,投入教师住房建设资金2.54亿元,建成教师住房6308套,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对比“七五”期间的0.37亿元、2042套、12万平方米,有显著增长。经第三次工资改革及增发教师岗位津贴,教师月收入普遍比“七五”期末增长1倍以上。
3.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
各级党政及社会各界千方百计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揭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不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八五”期间,预算内教育总投入8.89亿元,比“七五”期间的3.11亿元增长185.85%;预算外总投入8.4亿元,比“七五”期间的2.17亿元增长287%。
“八五”期间,新建、扩建、改建中小学1089所,新建及维修校舍185万平方米,比“七五”期间的108万平方米增长71.3%。
全市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建设已通过省的达标验收,常规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142万元,是1990年596万元的3.6倍。电化教学有所发展,其中计算机由1990年的93台增至1995年的915台。全市已有60%学校的体育卫生器材配备基本达到省规定的标准。
全市中小学校办产业总产值及营业额已达2186万元,年纯收入486.7万元,比建市之初的1854.8万元、275.2万元分别增长18%和76%。
4.教育质量全面提高。
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的德育工作,大力开展创建文明学校活动,1993至1995年,共评出市级文明学校280所。
在抓好教学常规的同时,深化教改教研工作。全市确定了10个重点教改实验项目,教改论文有37篇获省奖,其中3篇获全国二等奖。1993年开始在中青年教师中开展优质课和教学基本功评比活动,共有200多人获省、市奖励。1994年学生参加国家和省举办的各项学科比赛,共有311人获奖。1994年3月市教育学会成立;1995年春《揭阳教育》期刊出版发行,为全市教研、教改和教育科研提供了阵地和舞台。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取得良好成绩,1993年9门会考学科有6门合格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历史、化学的优秀率也超过省的平均水平。“八五”期间,全市高考录取14865人;建市以来,高考上省线的人数逐年增加,1993年603人,1994年686人,1995年上升到803人。
揭阳华侨中学、普宁市第二中学是省命名篮球传统项目学校,分别被评为全国、省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单位。揭阳侨中男子篮球队5次代表省参加全国赛夺得3次冠军、2次亚军,1995年获省篮球传统项目比赛冠军。普宁二中1994年获省篮球传统项目比赛冠军,1995年获亚军。
(二)存在问题
1.教育体系不完整,教育结构不合理,中等城市教育体系不完善。目前全市普通高等教育空白,普通中专教育只有1995年改办的卫生中专学校1所。市教育指导中心、示范中心、服务中心未形成,教育发展不完全。
2.教育投入不足,财政拨款与事业发展不同步,经费紧缺的情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八五”期间,全市预算内教育总投入8.89亿元,仅占国民生产总值564.73亿元的1.57%(《纲要》规定应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财政拨款只能解决公办教职工的人员工资。目前经费缺口大,致使校舍、教育教学设施设备落后,严重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3.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全市现缺小学教师6621人,初中教师3339人。中小学的图、音、体、外语、计算机教师和各类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教师更为缺乏。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学历达标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4.教改教研及教育科研气氛不浓,教育观念较陈旧,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落后,教育质量、办学效益较低且普遍缺乏特色。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特别在依法治教和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方面差距较大。
5.事业发展不平衡。“八五”期间,由于各级党政集中力量抓“普九”,对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碰到的困难和问题未能采取得力措施及时加以解决,致使高中教育发展缓慢。
6.市区学龄儿童、少年入学难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市区人口剧增,每年需新建四所中小学方能满足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的需要。因缺乏资金建新校,现有各中小学只能靠大班制、大校制超负荷运转。
总之,由于揭阳是新建市,经济基础和教育基础十分薄弱,虽经多方努力,取得很大成绩,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局,但毕竟起步晚,教育发展不完全,管理机制尚未完善,教育的综合实力和总体水平仍偏低。
二、目标和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四大精神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南,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指导,紧跟建设广东教育强省的部署,以促进和服务于把揭阳市建设成为粤东现代化水陆空交通枢纽城市为目标,以提高全市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培养各级各类应用建设人才,促进全市社会文明的高层次发展为中心任务,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创造条件发展普通大中专教育,逐步形成与揭阳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规模、教育层次和教育结构,以及与中等城市功能配套的城市教育,为建设有揭阳特色、有全省中等层次以上水平、有现代教育气息的揭阳教育而奋斗。
(二)目标和任务
1.持之以恒地抓好“普九”成果的巩固和发展。
惠来县应于1996年如期通过省、市“普九”验收。至2000年,全市小学在校生将从1995年的60万人增至63万人,初中在校生将从1995年的19万人增至27万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学生基数增大后的初中“五率”、小学“六率”继续达标。各县(市、区)要创办一至两个特殊教育班(校),“三残”儿童初等教育入学率要达70以上。要加强特教专业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
要继续贯彻以公办园为示范,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园为主体,私人办园为补充的发展方针,积极发展幼儿教育。市直要创办一所示范园;县(市、区)要办好现有的示范园,有条件的可增办示范园;各乡镇要创办一所中心园;城市和县城各系统都要创办幼儿园。至2000年,3—6周岁幼儿入园率要达到65%以上,其中城市达80%以上。要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要推行幼教保教人员持证上岗的制度。
巩固和发展“普九”成果,任务繁重,各级必须以抓实现“普九”的劲头来抓“普九”成果的巩固和发展工作,继续采取措施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调整学校布局,建立与人口增长相适应的初中、小学办学规模,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2.有计划地改革和发展高中阶段教育。
“九五”期间,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要确保年递增3%以上。到2000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要达到56%,市区和县城普及高中教育。普通高中与高中阶段各类职业教育性质的学校的招生比例要达到5:5。
各县(市、区)1996年要完成高中办学模式改革的规划,将一部分高中办成以升学预备教育为主的学校,将大部分高中办成兼有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的学校,部分办成在外语、体育、艺术等方面有特色的学校。
要有计划地抓好初中后、高中后的分流教育,重点抓好初中后的分流教育、要深化学制、办学模式、教育结构的改革;通讨办学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力量办学和联合办学。
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面向工业立市及建设粤东现代化水陆空交通枢纽城市的经济发展战略,围绕产业发展趋向、结构调整、发展规模及速度,建立与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门类齐全的、结构合理的、行业配套的、职前职后教育相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积极发展职业中学、技工学校、成人中专、普通中专(含中师)和有就业准备教育的普通高中。至本世纪末,职业高中在校生要达到14000人以上。要下力气办好捷和工业中学这所省重点职中,并着手创建全国重点职中。要依托重点职中建立市、县(市、区)职业教育中心。市直各大行业、大系统都要建立职业教育机构,其中一部分要举办具有职业学历教育的学校。要有计划地开设各种通用专业(如计算机、会计、外语等),同时发展对口、适时的专门行业所需要的急用专业,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如潮艺、潮厨等)。要建立稳定、连续、实效的职业技术教育导向性政策体系,要坚持“先培训、后就业”和“先培训、后上岗”;实行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如技术等级证书)并重的制度。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和用足用好产业政策,给各种办学单位提供优惠和方便,促进社会各界参与办学、联合办学、合作办学。
3.创造条件发展普通大中专教育。
要针对我市是新建市、人口大市,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一批高层次人才的实际,创造条件发展普通大中专教育,提高我市教育的综合实力和水平。“九五”期间,要努力创办理工、农林、财贸、交通中专学校,以及体育运动学校和幼儿师范学校。揭阳师范、普宁师范要创造条件办五年制小教大专班。要筹建揭阳师范专科学校(兼作教育学院)。“九五”初先着手创办理工中专,并以此为基地,于本世纪末至下世纪初创办1所理工大学。
4.积极发展成人教育。
积极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揭东县、惠来县应分别于1996年和1997年实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省、市农村成人教育的联系点要发展到10所,要大面积开展各种形式的扫盲后文化技术教育,包括初、中级农技员教育(或绿色证书教育)以及各种实用短期培训。1996年,全部乡镇都要举办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到1998年,所有农村管理区(行政村)都要创办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九五”期间要力争1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进入全国示范学校行列;城乡劳动者参加培训的人数要达到总人口的15%左右。实施燎原计划的示范乡镇,1998年要发展到60个,2000年要发展到85个。每县(市)要有重点地抓好3—5个较高质量的实施燎原计划示范乡镇;全市要努力抓好1至2个高标准实施燎原计划示范乡镇。
切实加强职工教育工作。到2000年,市直各行政系统、各县(市、区)都要设置职工(成人)培训学校或培训中心,开展常年职工培训工作,全市职工年培训率要达到40%以上;45岁以下的职工要努力达到中专(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科级以上干部和大中型企业厂级管理干部(45岁以下)要努力达到本科、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要制订有效措施,鼓励、支持45岁以下的工作人员参加英语和电脑应用技术培训。
重视发展成人大中专(高中)教育。要大力发展广播电视教育,完善三级电教网络,1998年前,揭阳电大要通过省的市级电大验收,揭东县应创办1所广播电视大学。要创造条件创办1所职工业余大学(或成人科技学院)和1所市直成人中等专业学校。要创办大专、本科教育函授站。各县(市、区)要发展1至2所成人中专学校和1至2所独立设置的成人高中。到2000年,全市成人高校要达到6所,成人中专达到10—12所,成人高中达到10所。
5.进一步加强、改革学校的德育工作和体育卫生工作。
继续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德育工作新格局。要推进德育序列化教育。全市每年要评选市级文明学校100所、“十佳校园”10所。1997年前,要建设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市要建设好4至5个示范性德育基地,每个县(市、区)至少要办好一个示范性德育基地。县城及乡镇以上的中小学、幼儿园都要举办家长学校。
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使80%以上的学校达到两个《条例》的要求,85%以上的中小学配齐体育教师、校医、护士和保健教师,75%以上的体卫工作人员学历达标,80%的中小学体卫器材达到省配备标准。要加强体育设施和场地的建设。中学生体育锻炼达标率要达到95%,优秀率要达到25%;小学生体育锻炼达标率要达到85%,优秀率要达到20%。各县(市、区)每年要举办单项或综合的体育运动会;市每年要举办全市性单项比赛,每三年举办一次全市学生运动会。
6.努力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现代化。
要继续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常规教学仪器的配备。除不足12个班的农村小学和不足6个班的农村初中按照国家教委新颁布的2类配备标准配齐外,其他学校都要按新颁布的1类标准配齐。所有的中小学都要努力配备现代化教学设备,重点要配备计算机。
1998年,师范学校、省一级学校、市和县(市、区)重点中学(职中)要基本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师范学校和省、市、县一级学校要做到多机一幕(投影机、录音机、电视机、录像机和投影银幕)进入课室;未上等级的中学、中心小学、城镇小学要做到三机一幕(投影机、电视机、录音机、投影银幕)进入课室;其他小学按国家教委新颁布的2类电化教学设备标准配齐。
师范学校和省一级完中,省、市重点中学(职中)要有两间计算机室,每室配备较先进的计算机60台;市、县一级完中(职中)、城镇完中(职中)和省一级初中至少要有一间计算机室,每室配备计算机60台;农村中学(职中)、城镇初中、省一级小学和中心小学要有一间计算机室,每室配备计算机30台。
师范学校和省一级完中、省重点职中要有两间语言实验室,并配有高、中档56座以上语言实验室设备各一套;其他完中、职中、省一级初中和城镇初中、省一级小学和中心小学要有一间语言实验室,并配有较高质量的56座语言实验室设备。
师范学校和省一级中学要有历史室、地理室、美术室、音乐室等专用教学实验室和地理园、生物园;职业中学要建设专业课教学必需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师范学校和完全中学以及24班以上的职中、初中,原则上要有独立的实验楼(科学楼);省、市、县一级小学和中心小学要有综合实验楼。
7.努力创办一批上水平、有特色的学校。
“九五”期间,市、县(市)和榕城区要分别办好1所示范高中,市直属要办好1所现代化示范小学和1所现代化示范初中,县(区)直属要办好1至2所现代化示范小学及1所现代化示范初中,大县要办好2至3所现代化示范初中,50%以上的乡镇要办1所现代化示范小学。全市力争2所中学进入全国1000所示范中学行列,1所职业高中进入全国重点职中行列,1所职业高中成为省市重点职中。要有8所高中、8所初中、30所小学上省一级学校,10所高中、20所初中、46所小学上市一级学校,15所高中、30所初中、100所小学上县一级学校;要有5所幼儿园上省一级幼儿园,15所上市一级园,50所上县一级园。
要继续抓好揭阳华侨中学、普宁市第二中学篮球传统项目和揭西县河婆中学田径传统项目的训练和参赛工作。要创办市级和县级田径、篮球、游泳、乒乓球等传统项目学校(班)。
三、对策与措施
(一)要反复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进一步强化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意识
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是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必须反复学习、宣传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以及在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制订出来的教育发展路线、方针和政策,持之以恒地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在全市上下形成“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责,民以支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良好风尚,毫不动摇地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九五”教育发展规划赖以实现的前提。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关键在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把教育发展规划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真正体现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使优先发展教育变成“各级党委的决心,各级政府的行为,整个社会的共识”。
(二)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的改革,深化教育体制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
“九五”期间,必须重点抓好以下几项改革:一是加快办学体制改革,进一步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状况,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集资兴办各级各类学校,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力量共同办学的新体制。要在推动社会力量办学的同时,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兴利除弊,促进社会力量办学的健康发展。二、是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落实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责任,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按各自的职责管好本级举办的学校;各镇(乡、街道办事处、场)和管区(村)要按照“三承担”的要求,管好所在的初中和小学;县(市、区)要主管高中阶段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党政领导干部应分工联系1所高中(含职中)。要在抓好全市教育工作的同时,加强市区基础教育的统筹规划、宏观调控和具体指导。三是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要结合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使中小学推行的“二聘二制一包一奖”取得实质性成效,达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要求。要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和校长的后备力量培养工作,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积极性,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此外,还要进行学制、办学模式和教育结构等方面的改革,以及城市和农村的教育综合改革,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努力推进依法治教
“九五”期间,是全面实现依法治教的关键时期和奠基时期,各级一定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好《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规,做到人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各级领导要带头学法,强化依法治教观念,善于动用法律手段领导和管理教育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要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对教育的统筹规划、宏观调控和管理,要将《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管理职责落实到教育行政部门内部的各职能部门,把责任、权力、义务三者统一起来。
要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和教育督导的制度和办法,树立执法监督和教育督导的权威,不断提高依法治教、以法促教的水平。
(四)改革和完善教育投资体制,切实增加教育投入
要继续贯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方针。各级财政要随着财力的逐步增强,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逐步实现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要进一步落实市在《决定》中规定的十一项经费措施,并结合当地实际,继续大做“政策”和“侨”字文章。要在政策允许和群众承受力许可的范围内,继续制订一些新的筹措教育经费措施。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和凭借产业政策,运用税收、附加、捐助、集资等手段,向各种经济成份、各种产业,以及社会各界、个人筹集教育经费,这是全社会为教育尽责任的关键所在。要继续多方筹资,按照校园“净化、绿化、美化”和办学条件“标准化、现代化”的要求,加强校舍、设施、设备的建设。
(五)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要冲破旧体制,多渠道培训师资,努力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教师队伍。“九五”期间,预计每年应补充高中专任教师540名,初中专任教师570名,小学教师900名,幼师200名,除按目前师资培养供给渠道解决外,要继续采取一些地方特殊的培养措施,从根本上解决教师不足的问题。
要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为目标,采取措施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不断地、全面地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各县(市、区)及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制订培训规划,并采取经费补助等措施鼓励教师参加培训。“九五”期间,全市教师学历达标率要尽快达到省的规定(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8%,初中教师95%,高中教师70%,职中教师60%)。同时要鼓励一些教师特别是青年骨干教师参加比规定高出一个层次的学历培训。要重视教师知识更新和掌握现代教学手段、管理手段的培训工作,45周岁以下的中小学教师,应分期分批接受计算机操作、“三机一幕”以及其它现代教学设备运用的培训,“九五”期间实现普遍轮训一次。要加强师资培训基地的建设。两年师范学校要在完成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努力推进现代化建设;教师进修学校要参照师范标准化建设的要求积极改善办学条件;要加快市师资培训中心的建设,并创造条件创办市师范专科学校(兼作教育学院)。
要以实现揭阳教育上层次、上水平为目标,实施名师工程,努力培养一批跨世纪的年轻优秀的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教育科学研究专家。“九五”期间全市要培养10名在全国、全省知名的杰出教师。各县(市、区)要拟订名师培养选拔计划,定出在全国、全省、全市知名的名师指标;每年全市要重奖10名优秀校长和20名杰出教师,激励全市教师争当优秀校长和名师;各县(市、区)要采取措施,给名师的成长提供条件和机会;要有目的地布设重点教改实验项目,通过实验项目造就人才。
要以实现教者有其居为重点,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待遇。各县(市、区)要做好规划,并制订加速教师住房建设的措施和优惠政策,加紧解决教师住房问题,在本世纪末实现“教者有其居”;要坚决落实省、市关于教师工资、福利和各项政策性补贴的规定,杜绝拖欠教师工资事件的发生;要加快“民转公”步伐,“九五”期间要把符合条件的民办,代课教师全部转为公办教师,要杜绝新增代课教师;要在医疗、子女安排等方面努力为教师排忧解难。
要以实现依法治教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教师法》、《教育法》,深化“二聘二制一包一奖”的改革,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管理。要结合国家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依据《教师法》以及相配套的《实施办法》、《教师资格条例》、《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聘任制度》等,建立健全中小学校长管理制度和教师管理制度。市教育局将于1996年制订中小学教师管理规定以及加强校长队伍建设的意见,并实行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制度。中小学教师由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归口管理,教师的过线调动应由揭阳市教育局审批,通过建立健全有关管理制度,使教师队伍的管理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各县(市、区)要进行定编定岗定经费的试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六)建立现代教育观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创特色、上水平
要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现代质量观、人才观。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按照“三个面向”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变,以现代教育的观念改革教育目标、内容、方法、手段和运作模式。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要继续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的思想教育;开展以法制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的行为规范教育;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这个难题上,有所建树。要科学地规划中、小学生的德育目标、内容、方法和实施途径,加强整体衔接,实现整体优化。要在全市中小学中深入持久地开展创建文明学校活动。要大力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要加强艺术教育,师范学校、重点中学、示范学校都要成立学生艺术团,每县(市、区)要规划一些学校成立铜管乐队(或管弦乐队),市区要率先成立学生艺术团和管弦乐队。每两年要组织一次全市性中小学生文艺汇演或比赛。
要深化教改、教研、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从加强素质教育出发,结合实际,深化教改,有创造性地执行国家颁布的课程计划,既要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又要重视现代知识、现代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中小学要全面推进计算机教学和加强外语教学。要改革与现代教育不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加速发展现代化教育手段。要改革考试与升学制度。要建立各类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督查和指导。
要树立创新、创特、创尖即创高水平的争强意识,有计划地、有倾斜地创建一批示范(重点)学校、上等级学校、有专项特色(如体育、艺术等)学校。要有远见地办好一批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和管理的学校。这是一方教育上档次、上水平的关键,是推动我市整体教育水平提高的必由之路。
(七)有倾斜地抓好市直、市区教育工作,完善城市教育体系
在继续抓好全市教育工作的同时,要从战略高度,有倾斜地抓好市直、市区的教育工作,建立较为完善的城市教育体系,以及市教育行政中心、指导中心、示范中心、服务中心,从而提高全市的教育综合实力和综合水平。要从城市立法立规的高度,合理规划市区基础教育,保障学校用地,落实筹资渠道,调整学校布局,改造旧校,增办新校,确保基础教育的普及先走一步。要从建立、完善、强化教育行政中心、指导中心、示范中心、服务中心的高度出发,加强市直机关和学校(单位)的建设;要转变教育行政机关职能,全面加强教育行政管理,努力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要加强教育内部配套设施(如师资培训基地)的建设;要办好实验学校和示范学校,要创造条件新建揭阳一中,并把它办成全国示范中学,作为全市教育的示范学校和对外交流的窗口。从完善教育体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办好一批普通大中专、成人大中专学校,并建立起职业教育培训中心。要实现农村教育意识、传统教育观念到城市教育意识、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先一步、高一层、优一等的目标,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在市区办好一批现代一流的示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