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伟鹏致力于朱家教拳的传承发展。
鸿江朱家教拳既保留了南拳“稳扎稳打、寸劲发功”的核心特征,又融入了潮汕地域的习武智慧,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技艺体系。
在揭西县凤江镇鸿江村下辖的祠堂头村侯氏宗祠前,少年们扎稳马步,一拳一式刚劲有力;演练棍术时,棍风呼啸而过,尽显利落。传承人侯伟鹏站在一旁,眼神专注地逐一审视,不时上前纠正动作细节。这是揭西鸿江朱家教拳日常训练的寻常一幕,这项独具特色的南拳技艺已成功入选广东省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侯伟鹏的积极推动下,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六代接力,百年坚守
“我们的拳术是清朝咸丰年间‘凤阳奇丐’所传。”提及鸿江朱家教拳起源,第六代传承人侯伟鹏介绍,这位“奇丐”原名已佚,村中人称“源老”,相传其为明朝皇族后裔旁支,因反清遭追剿,遂隐姓埋名以乞丐身份流落至祠堂头村。当时该村紧邻榕江北岸,是连接棉湖镇与周边的商贸渡口,人流密集。“源老”白天乞讨、为村民义务看病,夜晚藏于村祠堂,村民侯想见他衣着破旧却气宇不凡,常邀他到家供吃住、帮保管乞讨银两;“源老”返乡探亲时,侯想不仅还回银两,还赠盘缠。这份善意打动了“源老”,他探亲归来后坦白身份,将毕生所学的朱家教拳术与医术倾囊相授,朱家教拳也自此在揭西落地生根。
从清末至今,鸿江朱家教拳已传承逾150年,其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关键阶段:清末为“播种期”,第一代传人侯想研习拳术时,将反清义士的爱国情怀与武术精神融入修习;民国进入“成长期”,侯想之子侯联义接续传承,晚年由弟子代师授艺,培养出侯炎、侯哲等名师;新中国成立后是“开枝散叶期”,抗美援朝时,侯炎、侯哲等人义务教乡里青年习武,仅收村民自愿送的花生、番薯,拳术影响扩至钱坑、金和、棉湖等周边乡镇;改革开放后虽因“人人求商”陷入传承困境,但传承人未放弃,2013年起进入“开花结果期”,侯伟鹏等人通过重建武馆、组建武术队,让这门古老拳术重焕生机。
南拳风骨,潮汕韵味
朱家教拳是广东十大南拳之一,鸿江朱家教拳既保留了南拳“稳扎稳打、寸劲发功”的核心特征,又融入了潮汕地域的习武智慧,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技艺体系。
现存侯氏鸿江朱家教拳主要包括12套拳术和6套棍术,拳术主要有托手拳、挑手拳、四面拳、观音坐莲第1套、第2套、大喇钹、小喇钹、乌鸦展翅、乌鸦落洋、娘仔梳妆、猫仔洗面、猛虎出洞等;棍术主要有双头棍、反手棍、抬头棍、倒头棍、老人撑渡、乞丐拄拐等。还有在当地小学试行的功夫扇课间操等。
“学拳就像建房子,要一层一层来。”侯伟鹏解释道,入门要先练托手拳,重点打磨基础身形;进阶后练挑手拳、四面拳,强化手法与脚法的协调性;到了高阶阶段,则要修习“大喇钹”“小喇钹”等套路,掌握“暗劲”“寸劲”等深层技法。与其他南拳流派不同,鸿江朱家教拳尤其注重“身步法”,通过横马移步、切入食位、抽肩转马等技巧,实现“以柔制刚、后发制人”的实战效果,“过去练拳是为了防身、保家、卫国,现在虽不用于实战,但这些技法里的智慧,是我们不能丢的。”
在2015年广东省传统武术锦标赛中,鸿江朱家教拳武术队首次亮相省级赛场,便斩获3金8银的优异成绩,其“稳、准、狠”的拳术风格与“灵活敏捷、落地无声”的棍术技巧,让评委与观众印象深刻。“我们的拳术不是花架子,每一个动作都有实战依据。”侯伟鹏说,如今武馆仍保留着“对练”“拆招”等传统训练项目,就是为了让年轻传承人理解拳术的本质,而非单纯追求表演效果。
破圈推广,系统存艺
2024年11月10日,中国10K精英赛(揭西棉湖站)在榕江南岸鸣枪开跑,这是揭阳市首次举办A1级马拉松赛事。在棉湖镇电信路口的“文化推广加油站”,鸿江朱家教拳的传承人带来了15分钟的拳术与棍术表演,托手拳刚劲有力,双头棍虎虎生风,引得参赛选手纷纷驻足拍照,不少人赛后主动咨询学习渠道——这是朱家教拳首次与大型体育赛事“牵手”,也让侯伟鹏看到了非遗推广的新路径。
“当时我们代表揭西县武术协会参与赛事,原本只是想展示传统文化,没想到反响这么好。”侯伟鹏回忆道,赛事结束后,武馆接到了数十个咨询电话,有本地年轻人,也有外地武术爱好者,“这让我们意识到,非遗不能只在祠堂里传,要走进更大的公共空间,与现代生活结合。”
更让人欣喜的是,朱家教拳的故事还走上了国际舞台。2022年,广东文艺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在调研传统武术文化时,被鸿江朱家教拳的历史与传承故事吸引,决定以其为题材拍摄微电影《朱家教拳——尚武之途》。影片以留守儿童阿杰在爷爷的影响下学习朱家教拳为主线,既展现了拳术的魅力,也反映了农村传统文化传承的困境。最终,这部微电影在第七届香港国际青年电影节暨第六届亚洲华语电影节上荣获优秀影片及项目大奖。
“微电影《朱家教拳——尚武之途》的拍摄和获奖,对于推动和传承鸿江朱家教拳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现在不仅本地人熟悉,连外地、外国朋友都知道我们的拳术。”侯伟鹏激动地说,虽然大家学拳的目的不一样,有的是为了强身健体,有的是为了传承文化,“但只要有人愿意学,我们就愿意教!”
为更好传承朱家教拳这一非遗技艺,侯伟鹏与父亲积极申请筹建“揭西县凤江镇侯氏鸿江朱家教文化武术传承中心”,并设置拳术展示区、史料陈列区、训练区等功能区域,方便更多人深入了解朱家教拳的历史脉络与技艺精髓。此外,父子俩还着手系统整理拳谱、精心录制教学视频,同时计划编写《鸿江朱家教拳教程》,将过去仅靠口传心授的技艺,系统转化为文字与影像资料。“过去传承全靠师傅带徒弟、凭记忆相传,如今得把这些宝贵技艺记录下来,留给后人。”侯伟鹏说。
夕阳余晖漫过侯氏宗祠的檐角,习武的少年们笑着散去,侯伟鹏仍在俯身收拾器材,指尖偶尔拂过被磨得发亮的棍械。一百五十载传承路,从“凤阳奇丐”的秘密相授到省级非遗的公开推广,从曾经几近断代的困境到如今的生机勃勃——鸿江朱家教拳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有力。
非遗名片
朱家教拳是广东十大南拳之一,揭西鸿江朱家教拳融南拳“稳扎寸劲”与潮汕习武智慧,重“身步法”及实战,现存12套拳术与6套棍术,在传承中始终蕴含爱国情怀。
揭西鸿江朱家教拳经清末“播种”、民国“成长”、新中国成立后“开枝散叶”,2013年起进入“开花结果”,传承至今已逾150年。近10多年来,传承人通过重建武馆、研发功夫扇课间操、赛事展示、微电影传播、筹建传承中心、编写教程等,致力推动该拳种的传承发扬,让其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2022年,揭西鸿江朱家教拳被列入第八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撰文:姚 迈
摄影:林碧鸿
姚万青
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