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市长 庄绍徐
(一九九九年六月十五日)
同志们:
今天在这里召开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工作会议,主要议题是分析当前投资形势,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研究和部署下阶段投资工作,继续加大投资力度,确保实现我市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下面,我先作个发言,林木声市长将作重要讲话,刘雪葵同志将就有关重点建设项目作说明。我主要讲四点意见。
一、正确分析当前投资形势,找准投资着力点
我市新一届政府领导班子成立以来,始终把投资作为经济增长重要启动点来抓,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大投资力度的良好机遇,千方百计跑项目,争资金,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落实重点项目领导责任制,集中力量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带动全市经济发展,投资乘数效应在经济运行中突出。总的来说,我市的投资形势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积极引导下,继续保持较为强劲的运行态势,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具体地说,有下面几个特点:
1、投资总量平稳增长。建市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0.4亿元,年均增长33.4%,比同期经济增长速度高出6.3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市预计(下同)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3.8亿元,增长1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8亿元,增长15.8%;更新改造和其他投资完成3.3亿元,增长47.3%;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6亿元,增长196%。在外贸出口幅滑坡,消费需求平稳增长形势下,投资需求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拉动力。
2、投资结构逐步优化。在经济活动中,我们坚持把加大投资,优化结构,提高投资效益紧密结合起来,投资结构出现了明显变化。一是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明显加强。上半年,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其他投资完成11.3亿元,用于交通、能源、通信、仓储、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2.62亿元,占23%;至5月份用于农业等基础产业的投入2.7亿元,增长108.4%,一大批农田水利设施得到巩固和加强,“三高”农业投资进一步升温。二是一批技术档次较高,市场需求量大的重点产品生产企业得到支持,威达、运通、康美、天阳、榕泰等企业(集团)有了长足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市高新技术企业9家,高新技术产品26个,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20亿元。三是房地产业成为耀眼的经济增长点。我市积极培植住宅产业这一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住宅小区配套建设开发投入,营造购买热点;积极开展楼房按揭业务,启动销售市场,住房消费信贷出现良好态势。至5月份全市金融机构发放楼房按揭业务贷款6032万元;房地产开发投入1.6亿元,增长196%;房地产销售面积8.02万平方米,房地产销售收入980万元,分别增长410.8%和600.6%。此外,基础教育和商贸流通业等也得到了加强。
3、重点项目建设得到加强。去年,市政府批转了市计委《关于集中力量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强化重点项目建设。全市重点项目建设有所加快,跟踪调查的21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33亿元,开工以来累计完成投资11.7亿元,占总投资的35.4%,上半年共完成投资2.4亿元。其中,中央国债项目进展顺利,揭东地都、炮台和惠来东陇海堤,已到位国债资金3700万元,占应到的100%,已完成工程量的41.7%,东阳国家粮库完成工程量的36.2%;普惠高速公路、省道1941线普宁流沙至惠城公路、惠来风电场、榕城东二路改造工程、河棉公路进度加快;因资金筹措不到位而停建的梅东大桥、榕东大桥已进行续建。此外,潮汕民用机场已批准立项,揭阳高等专科学院、揭普高速公路正在加紧进行筹建前期工作。
4、融资渠道不断拓展。各级抓住资金这一影响投资的关键制约因素,想方设法筹措建设资金,融资工作有了新进展。一是争取国家和省加大对我市的资金投入。去年,全市共有7个项目列入国家和省计划“笼子”,争取国债、贷款建设资金9.34亿元。今年上半年,各级政府善抓时机,把准项目,突出抓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统筹规划,适度超前,上报了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的项目。已上报25项,已有8项获得国家批准,争取贷、拨款7200万元,利用外国政府贷款280万美元。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市以来,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1.5亿美元,约占固定资产投资的56%。上半年,我市积极参加省在香港举办的经贸及高新技术洽谈会,共签订外商投资项目(含合同、协议、意向)32宗,利用外资3.68亿美元。此外,各级还积极协调银企关系,争取银行对地方经济的支持,落实配套资金贷款,积极启动市内市外民营资金,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
5、突出抓好城镇规划和建设。规划是基础,没有好的规划,不可能有优化的投资结构。去年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形象建设,把科学做好城市、城镇规划,理顺管理体制,严格实施城市规划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逐步推进城市化进程,为加快公共设施投资明确了方向,力求既体现揭阳地方特色,又突出体现现代化新兴城市的风貌和特征,加强和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合理有序引导城市及城镇建设,有效避免了乱投乱建,重复建设现象,最大限度减少了“胡子”工程,大大提高了投资效益。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近几年,由于内外部环境的原因,我市固定资产投资还未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一是资金紧缺,成为扩张投资的关键制约因素。由于东南亚危机影响,外资引进难度加大;国家加大投资重点向中西部倾斜;市场约束强化,银行慎贷,企业惜投,贷款增长缓慢;民资投向于基础产业缺乏有效信息引导,社会资金“导流”方法方式弱化,手段简单,民资积聚无法合理释放,造成我市近几年投资总量一直难有较大增长,部分重点项目进展缓慢。二是制造业投入不足。历年来,投资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环境为主,对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仍然不足,难以形成新的生产能力,阻滞了经济发展后劲。三是房地产积压面积较多。目前,共积压商品面积36万平方米,占用了大部分社会资金、银行贷款,影响了企业资金周转,制约了经济发展。四是固定资产投资管理需要进一步规范。有个别地方和单位,对新开工建设项目既不规划、论证,也不上报审批,随意性很大,没有执行基本建设程序,既得不到国家的投资,也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二、充分认识加大投资力度的重要意义,增强投资紧迫感
当前,在外贸出口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加大投资力度,既是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宏观调控政策的需要,也是加快新市发展,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结合我市实际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第一,加大投资力度,是贯彻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扩大国内需求的有效方法。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当前,在国际经济形势急剧动荡、外贸出口受阻的情况下,更加要重视扩大内需。扩大内需重要而有效的办法就是投资。一般来说,当年固定资产投资的40%转化为消费基金,可以拉动消费需求;另外60%则可以拉动投资行业的发展,具有较大乘数效应;同时,基础设施建成后,将促进生产要素有效组合,优化资源配置,对经济增长有强大的支撑作用。
第二,加大投资力度,是加快新市发展的需要。投资是一把“双刃剑”,当投资规模较快增长时,对经济增长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当投资规模萎缩,投资率下降时,则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我市从1996年以来,在国家财政、金融从紧政策影响下,投资总量一直增长缓慢,投资率由1995年的32.2%下降为1998年的14.8%。由于投资总量不足,一批关系经济发展后劲、优化经济布局、完善城市功能的项目未能动工或按时完工,成为新市发展的“瓶颈”。经过建市几年来的发展,我市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具备加大投资力度的内在要求和承受能力。必须抓住当前国家扩大内需、加大投资力度这个难得的机遇,千方百计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加快新市发展步伐。
第三,加大投资力度,是实现今年全市经济增长目标的必然要求。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共同作用,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八五”时期,揭阳刚建市,基础设施超常规投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1991年的7.1亿元,到1995年的67.5亿元,年均增长75.6%,而同时外贸出口年均增长3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4.2%,可以看出,投资是这个时期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力。1995年起,国家实行适度从紧的双控政策之后,我市投资总额一直没有突破60亿元。这时候,外贸出口总额则大幅度增长,由1995年的5.8亿美元,到1998年的17.35亿美元,年均增长44%,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当前,外贸出口大幅滑坡,至5月份下降58.3%,实现与去年持平尚有难度;而消费需求受人们收入状况影响,消费预期不明朗,也只能保持平稳增长状态。因此,要实现今年我市经济增长14%的目标,必须千方百计加大投资力度。
三、拓宽融资渠道,把握投资主动权
资金是一切经济工作的“血液”,加大投资力度,关键是资金,没有资金,投资就成为一句空话。有的同志可能讲,我们自己本身没有钱,如何去投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解决到哪里找资金,如何找资金的问题。当前,融资工作确实有相当难度,但我们要从根本上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以追逐利润为本性,只要我们有好项目,只要我们解放思想,勤动脑筋,把工作做扎实,做细致,“办法总比困难多”。
一是要选准项目,千方百计争取国家和省计划“笼子”。各级要根据国家加大投资的产业政策,选准项目,抓抢机遇,做到“圆其说,勤其跑,善其钻”。“圆其说”就是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合理规划,综合平衡,先做好项目论证工作,使项目扎实可行,符合产业政策;“勤其跑”就是要多与上级联系,掌握信息,主动向上级说明项目情况,如资本金筹备、项目可行性等,用勤快作风争取上级信任;“善其钻”就是要使申报项目切准国家、省投资取向。计划部门要责无旁贷地做好项目的上报和衔接工作,特别是要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包括可行性分析、设计审定、资金使用计划、还贷计划等。对上半年已上报项目,有关部门要加强跟踪,把工作做细致。对在新中国成立债项目,各级计划部门要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精神,加强对国债重点建设项目的检查督促,一定要保证资金专款专用,并落实地方配套资金,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给上级留下良好印象,以争取更多的支持和投入。
二是要转变策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外资是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一方面,各级必须主动走出去,请进来,转变策略,加大工作力度。首先是拓展引进外资新领域,在继续扩大香港、台湾引资主渠道的同时,着力于引进欧美、拉美、中东地区的客商,注重沟通大公司、大财团和跨国公司工作;其次是要更新引资的方式,采用以资源换资金,以市场换资金或经营权转让等方式,通过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把重点项目上网,吸引各地客商;再次是要切实做好招商引资洽谈会成果的跟踪落实。要通过“以商招商”、“代理招商”等方式,引进内地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大集团前来投资兴办实业。此外,外资引进要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重点投向生产性和基础性产业,实现风险共担。另一方面,必须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特别要改善投资软环境,落实优惠措施,取缔乱收费,做好服务,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
三是要协调银企关系,增加银行贷款。当前,银行贷款仍然是地方建设资金的重要渠道。至五月份,我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24.2亿元,贷款余额136.9亿元,存贷差达87.3亿元。存贷差过大,既不利于银行提高收益,也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各级要帮助银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积极协调银行和项目法人的关系,帮助企业重建信用。要积极向银行推荐好的项目,组织银行参与项目的筛选、论证等前期工作,使银行对项目的市场前景、预期收益、还贷能力有充分了解,争取银行扩大贷款规模。建市以来,银行对地方经济支持作用是巨大的。目前,在银信部门上级加强管理的形势下,地方政府和银行双方要共同配合,深入基层,深入企业调查研究,掌握投资方向,了解企业动态,才能找准项目。地方政府要积极引导企业向银行靠拢,多请示,多汇报,多沟通,帮助银行盘活信贷资金。
四是要合理引导,启动好民间资金。我市个体、私营经济比较发达,民间资金较为丰富,要积极引导民资参与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等重点项目建设。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加强信息引导,鼓励合作、合股。启动民资的关键是要有好的收益,各级要做好项目综合效益评价,选择具有明显预期收益的项目,推向市场,用股份合作制或BOT方式,引导民资投入。
五是要切实加强财政预算外投资资金的管理。要规范预算外资金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集中政府可支配财力,保证重点项目、重点环节的支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加温鼓劲,强化投入,确保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实践证明,在外贸形势依然严峻、内部市场疲弱的情况下,启动投资,发挥重大项目的带动效应,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各级政府、各部门对此必须具有清醒认识,来不得半点松懈,否则,实现今年全市的经济增长目标将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各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按照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保证质量、提高效益的原则,加温鼓劲,启动项目,再掀投资热潮,努力实现今年经济增长目标。
1、抓重点,发挥重点项目的带动效应。要保证重点领域得到优先投资。当前,要抓紧抓好农田水利、交通、能源、市政设施、农网改造、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重点项目的建设,对普惠高速公路、东阳国家粮库、省道1930线复线、省道1941流沙至惠城路段、和灰线揭阳路段、河棉公路、司神公路、榕江航道整治、惠来神泉港外港码头、市港务局码头和惠来风电场等项目,要落实领导责任制,明确职责和任务,搞好协调,加快工程进度。对跨县(市、区)的项目,要成立工程指挥机构,解决建设过程中的政策性、内外部配套等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市区建设,加快完善一批市政基础设施和精神文化设施,最大限度发挥投资的乘数效应。
2、抓调整,注重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入。要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加快投资结构调整步伐,促使投资规模与效益相统一。要强化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入,当前,尤其是对开拓农村市场具有巨大意义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要紧抓不放。这既是“民心”工程,也是巨大需求工程。各级要根据上级要求,认真做好分区规划工作,尽快启动。要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市场空间较大、技术含量较高产业,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努力提高更新改造投资的比重,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道路。房地产开发要以住宅小区和配套建设为重点,提高档次,坚持适度规模开发,重在消化,盘活空置商品房。
3、抓改革,培育投资灵活机制。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第一是要改革投融资方式,建立根据项目不同性质筹资的机制。竞争性投资项目以企业作为基本投资主体,主要向市场融资;基础性项目在争取国家、省政策性投融资的同时,加重企业和地方投资责任;公益性投资主要由政府承担。第二是要建立投资风险约束机制,实行项目法人投资责任制。由企业法人对建设项目的筹划、筹资、建设实施直至生产经营、归还贷款和债务本息,以及资产的保值增值,实行全过程负责,承担投资风险。第三是要改革计划管理办法,建立科学的项目审批制度。所有投资项目都应依法向计划部门办理申报登记手续,其中一部分项目实行备案制度,计划部门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本地区规划的情况,提出同意或否决意见。
4、抓市场,促进企业投资的良性循环。建市以来,基础设施投入大幅度增加,但生产性投入不足,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更新改造投资规模不大,难以形成新的生产能力。究其原因,是因为市场疲软,找不到投资热点,企业惜投,银行对企业投资也采取慎重态度,严重制约了生产企业投资和更新改造。因此,各级必须更新观念,改变原来的计划行政管理方式,在下达指导性计划的同时,加强服务,服务的重点是抓市场,这是促使企业实现投资良性循环的关键。市场是经济发展的龙头,农业、工业发展离不开市场,产品销售也要靠市场。企业找不到市场,银行怕它垮台,企业本身也怕投了以后,产品卖不出去,得不偿失。所以,下一步主要工作是要抓市场,帮助企业打开产品销路,使企业投资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要继续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方式,组织企业参与各类展销会,帮助企业开拓市场。
5、抓管理,努力提高投资效益。各地要切实搞好重点建设项目的规划、可行性论证工作,严格执行申报备案和新开工项目审批制度,提高投资决策科学性。要始终抓好工程的质量关,落实建设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杜绝“豆腐渣”工程。施工单位要选择适当的项目管理方式,完善项目设计和合同,不准出现“三边”工程。所有建设项目,要杜绝“黑箱”操作,进入有形市场,通过规范的招投标和施工监理,强化竞争机制,实施工程预决算制度,降低造价,保证质量。要参照国家重大项目稽查制度,加强对重点项目的检查督导。
6、抓协调,强化“一盘棋”思想。各级投资主管部门,要立足本职,发挥职能作用,紧密配合,通力协作,克服小团体意识和局部利益驱动偏见,树立全局观念,强化长远的战略意识,不能“有利就干,小利小于,无利不干”。要围绕服务领导、服务决策、服务基层,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努力提高办事效率,为加大我市投资力度而尽职尽力。
同志们,下半年,我们将迎来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庆和澳门回归祖国。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大力开拓国内市场,有效推进外贸出口,千方百计加大投资力度,努力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向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和澳门回归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