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石化累计实现产值超2900亿元,全国首创废塑料化学循环技术的东粤化学项目成功试产并稳定运行,粤东首个专业化“海上风电母港”前詹通用码头正式对外开放,总投资189亿元的15个海洋经济产业项目集中签约落地,“龙宫号”下水养殖引领海洋牧场实现新突破……
作为广东沿海经济带的东翼主战场,近年来,我市依托深水岸线、辽阔海域和腹地等独特优势,坚持向海而兴、向新而行,以“一化一海”两大新兴支柱产业为引擎,聚力攻坚、统筹推进绿色石化、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工装备等关键产业聚链成群发展,“一化一海”产业已成为揭阳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有力支撑点。
链上发力展开“一基地六园区”产业格局
“一化”指绿色石化产业,包括精炼石油产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塑料制品业以及石化生产相关服务业等绿色石化上中下游相关产业。我市以大南海石化工业区为主阵地,推动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加快构建“一基地六园区”产业格局。
“十四五”期间,我市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实现快速发展。“超级链主”中石油广东石化2024年产值突破千亿元,截至目前累计产值已超2900亿元。东粤化学、巨正源、伊斯科等“强链主”项目也相继落地。2024年,全市绿色石化企业总数1054家,其中规上企业167家,规上工业产值达1270亿元。东粤化学20万吨 / 年混合废塑料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已于2025年7月11日成功试产,其300万吨/年废塑料综合利用项目也于7月19日正式签约,巨正源、伊斯科、纳塔碳纤维、裕美涂料等项目正加速推进,我市已初步形成原油 - 基础化工原料 - 化工产业 “一条龙” 产业体系,产业集聚效应持续增强,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成效初显。预计到2027年,全市绿色石化产业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
目前,大南海石化工业区依托中石油超级链主,聚力打造“从一滴油到一根丝、一粒料到一张膜”产业体系,推动终端产品“就地消纳、隔墙转化”,加快打造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全市一盘棋加强与大南海产业对接,承接无需进驻化工园区的固体树脂类产品、改性塑料、化工化纤、塑料制造等石化下游产业,形成“一基地六园区”协同延伸产业链的格局。其中:惠来县临港产业园新材料工业区依托中石油项目生产的原材料,引进材料改性和高端注塑产品生产项目。揭阳高新区重点布局中试科研、新材料等产业,打造我市绿色石化产业的研发科研平台。榕城经济开发区依托原有塑料制品、鞋业等传统产业的基础,重点布局化工新材料、塑料橡胶等产业。揭东经开发区围绕以蒙泰高新化纤、海兴塑胶等化工下游产业链企业,重点发展化纤、塑料、日用化工等下游产业。普宁产业园区重点布局医药中间体、医药制造业、纺织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东莞揭阳产业转移合作园规划建设高端新材料产业园,打造高端新材料聚集发展空间载体。同时,发挥粤东新城绿色石化产业“后花园”的作用,打造总部经济集聚地,承接大南海石化工业区溢出的商贸及服务产业。
量质提升打造现代海洋产业矩阵
“一海”指海洋经济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电力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行业。我市锚定到2027年海洋经济总规模突破千亿大关目标,以惠来县为主战场,聚焦海洋牧场、海工装备、海洋新能源、滨海旅游四大主攻方向,加大力度打造现代海洋产业矩阵。
海上风电领域,规划总装机容量达1380万千瓦,其中“十四五”期间规划装机400万千瓦,目前已实现并网发电超90万千瓦;国电投神泉二50万千瓦项目实现当年投标、当年开工、当年并网。海工装备方面,惠来临港产业园已落户海工装备企业40家、总投资1800亿元,实现风机全要素全链条聚集,逐步构建起集开发、科研、制造、运维于一体的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全球首台套深海柔性软管在亨通项目投产,突破国外技术垄断。海洋牧场方面,规划设立153平方公里现代海洋牧场养殖区,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国电投6.5万立方米桁架式网箱建成试产,首批71个重力式网箱下水养殖,5万立方米“惠鲍一号”开工建设。今年9月,揭阳首个风渔融合试验项目、大型海洋牧场“龙宫号”顺利安装就位、下水投运。发挥粤东研发中心、玉湖冷链等项目牵引作用,大力发展优质海产品精深加工。港口码头和滨海能源方面,依托30万吨级深水良港和近10万亩码头腹地,推动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加快培育核电、氢能储能等清洁能源产业。今年2月,前詹通用码头7万吨级泊位投用,正式迈入“大船深水”时代。海洋旅游业方面,加快建设近悦远来的滨海旅游休闲胜地,推动文旅深度融合,2025年前三季度,全市海洋旅游业增加值98.1亿元,同比增长23.0%。
经略海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今年来,我市成立相关工作专班,制定出台《揭阳市绿色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揭阳市海洋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工作方案》,进一步谋划“一化一海”产业发展顶层设计,聚焦炼化高附加值下游赛道延链补链强链,做好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市的文章。
据悉,除继续培育壮大现有产业规模外,未来我市还将不断拓展产业领域,积极抢占“一化一海”产业新赛道,加快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如推动大南海石化工业区加快形成规模集聚效应,瞄准高端聚烯烃塑料、电子化学品巨大缺口,整合已有的通用型酸、碱、盐及有机电子化学品基础原材料,建设“湿电子化学品特色产业园”。依托东粤化学废塑料化学循环技术,打造绿色循环新材料产业基地。依托揭阳惠来产业园区平台优势,布局发展船舶制造产业,重点发展石化运输船舶、LNG运输船、海上风电安装船等高端船型,打造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专业化造船产业基地。依托南海水产研究所、玉湖冷链等平台,加强种业、加工、流通、销售全环节协同,培育壮大预制菜等新业态,加快构建从“海洋到餐桌”的完整业链。做强能源多元开发,拓展能源应用新场景,加快探索储能、制氢、数算等新赛道,推进华申电质储、氢能产业链关键设备制造基地等项目提速建设,逐步构建“产、储、用”多维互补、融合发展的绿色能源产业生态圈……
靠海而兴,向海图强。随着我市“一化一海”产业集群不断拓展开发广度、挖掘发展深度、提升产业强度,一幅“海上新揭阳”的产业振兴画卷正加速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