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澜壮阔的海岸线上,我市沿海石化产业集群正加速崛起。
总投资超 700 亿元的中石油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自 2023 年全面投产以来,累计加工原油超5000吨,实现产值超2780亿元、贡献税收超400亿元,为我市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与此同时,以广东石化合成气为原料的巨正源150万吨/年醋酸项目等“强链主”项目完成中交、迈向试生产阶段。总投资近 300 亿元的 53 个石化下游项目正加快建设。东粤化学项目更是采用世界首创技术,于7 月成功试生产,并同步启动总投资超 200 亿元的二期项目,为我市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南海潮生,基业长青。近年来,我市锚定壮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的目标,坚持大抓产业、大抓招商、大抓项目,推动绿色石化产业强链延链补链,沿海石化产业集群多点开花、初具规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绿色循环产业稳步开局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也是石化行业发展的底色。
东粤化学项目采用世界首创技术,于7 月成功试生产,为我市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郑楚藩 摄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广东东粤化学科技有限公司在揭阳建设了全球首套年20万吨废塑料跨相裂解装置,通过深度化学裂解技术,将低值混合废塑料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工原料(三烯三苯)。经过省市合力攻坚和保障,项目建设以“三年工程一年干成”的速度,于今年7月8日试生产,成功打通混合废塑料的化学循环路径,产品收率超92%。
原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化工教指委委员杨朝合对该项目给予很高评价,认为该项目将推动石化产业从“依赖一次资源的原油加工”向“废塑料资源循环的绿色加工”进行转变,助力大南海石化工业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化工及高端新材料产业高地。
我市将东粤化学项目作为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建设的“灯塔”和“窗口”,在大南海石化工业区规划3000亩工业用地作为绿色循环产业基地,加快推动总投资226亿元的300万吨/年废塑料化学循环二期项目落地,力争2026年上半年启动建设。同时,依托废塑料化学循环技术,同步开展绿色三烯三苯化学循环下游产业项目招商,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打造“绿色循环新材料产业基地”。
石化产业之树枝繁叶茂
“就地供应、隔墙转化”是推动石化产业往下游走、往高端走路径的不二之选。
在约43平方公里大南海石化工业区产业片区中,依托广东石化龙头带动,我市按照全产业链布局招商“树状图”,加快推动下游项目“开枝散叶”、孕育“金枝玉叶”。
目前,大南海石化工业区除推动下游延链项目纳塔、凯美特、诚泰沥青、晨虹、华达通绿色一体化等项目加紧建设之外,还积极推动伊斯科溶聚丁苯、龙星科技炭黑等国产化替代及核心创新技术尽快转化落地,同时以原央企化工领域专家及国企高层管理人员为核心班底,大力引进各类专业人才,进一步延伸绿色石化产业链、科技链、人才链,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
近水楼台先得月。紧邻大南海石化工业区的惠来临港产业园新材料工业区主动承接绿色石化产业辐射效应,依托中石油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生产的聚乙烯、聚丙烯ABS等化工产品,引进材料改性、高端注塑、化纤拉丝、新材料助剂等下游产业项目,目前已落户企业8家,总投资达10亿元。
大南海石化工业区管委会表示,下一步,园区将积极对接协调,强化链主责任,争取更多化工基础原料用于项目招商,为我市再引进一批强链延链补链项目,延伸拓展高附加值产业链。例如,作为“精细化工皇冠上的明珠”,近年来,电子化学品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国产替代进程加速。大南海石化工业区瞄准这一赛道,计划依托凯美特3万吨电子级双氧水,广东石化5N级高纯氮和6N级氩气,巨正源醋酸,东粤环境盐酸、碱、氢氧化钠,华达通氨水等湿电子化学品和电子特气的原料,全力发展相关高端产品,积极推动建设“电子化学品特色产业园”。
产业崛起,未来可期。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我市绿色石化产业已具备一定的规模,“一超多强”的绿色石化产业格局正加快形成。据介绍,未来,东粤化学300万吨/年废塑料化学循环二期项目建成投产后,将产出66.7万吨/年绿色乙烯、133.9万吨/年绿色丙烯、5.2万吨/年绿色苯等,可为大南海石化工业区产业链延伸开辟一条绿色基础原料的新路径;随着公共码头泊位的陆续投用以及未来疏港铁路的建成,石化园区商贸物流的交通优势、产业优势将更加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