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古邑揭阳,是潮汕文化的发源地,更是多元艺术和文化的集萃之地。2000多年来,这里,活跃着一批享誉全国的能工巧匠,他们师徒相承,薪火相传,依然靠着勤劳的身躯,完成对千百年技艺的传承,坚持对艺术信仰的最高要求;这里,既积淀了厚重的民俗文化历史,也闪耀着鲜活的时代印记。
揭阳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众多,在揭阳这块土地上,每一个非遗项目都足够让您为之惊叹。每年正月开始,倘若您在揭阳各地畅游一番,一路上多姿多彩的非遗文化盛宴,将让您目不暇接。在榕城区,便能看到南方独具特色的青狮舞、南枝拳,欣赏到精彩古典的潮剧;前往揭东区,壮观的“摆猪羊”、有趣的铁枝木偶表演吸人眼球;转到产业园区,震撼的烟花火龙热血沸腾、美轮美奂的玉雕精品赏心悦目;一路南下,还能欣赏到普宁嵌瓷工艺的斑斓多彩,感受英歌舞的豪情壮志,体会惠来九鳄舞的灵动豪放,感叹靖海景屏(飘色)的惊险奇美,待到3月份,还能到揭西参加海峡两岸居民一起举办的庄严而隆重的三山国王祭祀大典……畅游期间,还能捎上浦东牛皮鼓、木雕工艺品、贵政山茶叶陶罐、普宁豆酱等既美观又实用的传统手信,然后,在袅袅的工夫茶香中,细细品味这次穿越古今的奇妙非遗之旅……
70年来,非遗从一个生僻词汇,成为家喻户晓的概念。这么多年来,揭阳推动非遗融入生活、融入当代,不断取得成效。截至目前,揭阳已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9项、省级非遗项目58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5人、省级非遗传承人50人。揭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民俗与文化艺术,也是千百年来人们日常生活的智慧结晶,甚至连结了千百万遍布世界各地揭阳人的家乡情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风雨兼程70载,揭阳人民不忘初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在他们的努力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融入生活,走向世界,以传承发展“非遗”,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使非遗“活”在当下,更好地走向未来。今天的传承,将让未来的人们看到各项非遗文化最好的模样。
传承人说:
普宁英歌国级非遗传承人 陈来发
最难忘的莫过于2008年那年领队南山英歌作为“广东文艺奥运军团”的一员,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表演了《英歌飞进北京城》,6分钟的精彩表演惊艳了全国、全世界。一支农民队伍能去到天安门前表演,那真是不敢想象!那时候我和队员心里都铆着一股劲,一定要把英歌舞最精彩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因为,我们不只代表着南山,更代表着普宁,代表着整个揭阳。相信普宁英歌将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舞得更好走得更远!
潮剧省级非遗传承人 林柔佳
上世纪80年代,揭阳潮剧创作如雨后春笋,佳作迭出蜚声全国。记得有一年,潮剧团在汕头戏院连演一个月,场场爆满,甚至一票难求,那真是潮剧的“黄金时代”,揭阳也获得“小戏之乡”的美誉。靠民俗吃饭,是潮剧发展历史上一脉相传的特点,在“下乡戏”的演出中,赢取了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与支持,使潮剧的根深深扎于民间。不过“下乡戏”又使演员为生计疲于奔波,制约着潮剧艺术水平的整体提高,还需摸索、改革。
揭阳陶塑省级非遗传承人 陈茂辉
过去的潮汕陶塑,采用的是白釉低温烧制,而后着附颜色,色彩比较单调。后来借鉴石湾陶塑的经验,中高温烧制,经过窑烧产生窑变色彩,色彩更加古朴、厚重、丰富,艺术效果更好。不过如今,由于体制和市场前景的影响,揭阳陶塑面临着后继无人、人才断层的问题,我们将尽量争取文化和旅游部门和文化专家的支持,倾尽全力,把“揭阳陶塑”打造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让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的“揭阳陶塑”艺术成为揭阳文化的亮点,让揭阳陶塑走向百姓家,走向产业化。
南枝拳省级非遗传承人 黄烈楷
我的祖父和父亲,一直以来都坚持以医养武,终身致力于推广南枝拳。“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我也一直秉承祖辈严谨的授徒态度,将“教武育人”的思想贯彻在武术教习全过程中。传承民间原生态传统武术,倾毕生所学献技、献艺、献资料是作为一名习武者和传承人应尽的职责,我希望能通过努力,把南枝拳传授给更多人,将南枝拳传播到更远的地方,登上更大的舞台,让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陈冰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