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揭阳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
第61号提案的答复
中国农工民主党揭阳市委员会:
现就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61号提案《关于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进校园的建议》作答复如下:
一、重视文化传承,依法依规治教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正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2018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都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2014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3号),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等学科课程标准,都强调“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当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市政协的提案高度重视我市“非遗”的传承与发展。“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一直以来颁布的有关文件精神是高度一致的。提案体现了市政协委员对我市教育系统的关心,对中小学生成长的关爱,体现了一种可贵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提案将进一步督促我局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进一步将其落实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激发中小学生为建设美丽家园而发愤读书、立志成才的感情,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
我局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严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在相关的德育、教学、教研的文件中提出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落实到中小学教材教学中,依法依规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
二、课程设置、教材要求严格
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反映的是国家的意志以及培养什么人的重大问题,为此教育部对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及教材内容都作了严格的规定。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广东省教育厅印发了《广东省义务教育课程(实验)计划表》等,对中小学设置的课程都作了规定。中小学教材要求也相当严格。凡是进入校园的中小学国家课程教材,须经过教育部中小学教材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进入教育部教材目录;凡是地方教材,必须经过省中小学教材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进入省教育厅教材目录,方能进入校园。
组织相关人员编写我市“非遗”的传承与发展的有关教材,难度太大,耗时多,收效低。一来平时对非遗项目接触不多,一般教师对非遗项目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对它们有多少了解。基于教师对此缺乏相关知识储备和教学技能,所以在校教师也无法对此开展教学活动。二来获得省中小学教材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特别艰难,往往会是事倍功半,最终达不到目的。
三、充分利用资源,加大力气探索
揭阳市是潮汕文化的发祥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地灵人杰,人才辈出,名胜古迹、人文景观、艺术传统、风俗习惯饮誉海内外。把诸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挖掘出来,利用起来,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爱我祖国、爱我家乡的宣传和教育。虽然,编写地方教材可行性不强。但我局鼓励中小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宝贵的文化教育资源,积极寻求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例如开展校园“非遗”专题兴趣班活动,开展有关“非遗”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征文活动,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中引导学生进行“非遗”项目的研究,邀请有关“非遗”专家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等等。在不违反有关规定的前提下,我局将尽教育所能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有关建议
基于日常生活中大家对我市的“非遗”项目了解不多, 建议文化部门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大宣传力度,牵头综合整理我市“非遗”文化资源并进行大范围、高频率的宣传,组织我市“非遗”传承人以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走进社区、校园、企业、机关等,让更多的市民、教师和学生都能认识和了解我市的“非遗”文化。
揭阳市教育局
2019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