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这是社会对养老服务的共同期待。记者近日采访获悉,随着我市老年人口的日渐增长,养老服务压力也日益增大。针对这一现状,近年来,我市强化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不断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挥社会力量在养老服务中的主体作用,创新推出“公建民营”“居家养老”等新型养老服务模式。我市逐渐形成政府、社会、市场、家庭协调驱动的多元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更能安享晚年。
现 状 养老服务供给总量不足
作为人口较多的城市,我市老年人口基数一直较大,养老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相关数据显示,至2015年底,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83.2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1.86%,预计到2020年这个人口的数目将达101.89万,占比也将增至13.76%.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我市一直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记者从市民政部门了解到,近年来,我市不仅出台政策扶持各类养老机构,还争取到中央、省养老服务项目资金支持共计6659万元。而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市本级筹集福利彩票公益金7204.69万元,其中投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的资金,就有3970.59万元。此外,市民政局还专门投入110万元,资助各地敬老院加强养老机构消防安全改造,并对养老服务机构负责人及养老护理员进行全面培训。截至2016年底,全市养老床位27276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2.7张;城市居家养老服务机构126家,覆盖率69%;城镇居家养老服务机构58家,覆盖率92%;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机构1053家,覆盖率72.8%.然而,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也向记者坦言,当前我市养老服务供给总量仍不足,此外也还存在着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长期护理保险政策体系不够健全、养老服务水平和运营质量效益不高、人才严重匮乏等问题。为此,我市大力发挥社会力量在养老服务中的主体作用,逐渐形成政府、社会、市场、家庭协调驱动的多元养老服务体系。
尝 试 “公建民营”激活民间力量
近年来,位于揭阳产业园的白塔镇敬老院一改此前暮气沉沉的服务状态,硬件设施不断升级,医护服务也更加体贴专业,得到院内外老人的纷纷好评。原来,这所敬老院换了“新管家”。
据了解,白塔镇敬老院自1994年建成投入使用以来,由于长期受地方财力制约,敬老院运营管理经费得不到切实的保障,相关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也缺乏相关的医疗技术人员。为“激活”这所敬老院,2015年,白塔镇政府将这家运营中的公办养老机构委托给揭阳市关爱社区服务中心管理运营,让公办养老院在社会力量的运作下重焕活力。很快,社区服务中心投入了180万元对敬老院进行升级改造,并配备了18名专业医护管理人员。同时,社区服务中心设立了白塔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向周边老年人开放服务,并以“互联网+养老”模式,配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云呼叫智能服务平台,满足老年人康复护理和精神文化需求。
这是我市针对养老服务机构推行“公办民营”一个成功的试点。无独有偶,市民政局也积极尝试“公建民营”的管理方式,于2014年10月底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将市社会福利中心交由深圳市任达爱心集团运营,并设立了民办非企业单位“揭阳市聚龙湾护理院”。该集团投入1800多万元用于完善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配备专业的服务管理团队,坚持优先保障政府供养对象和本市户籍老人的服务需求,并以专业化、规范化的服务和管理提供社会化养老服务。
创 新 居家养老提供上门服务
作为一种更受欢迎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眼下也正在我市试点开展。记者从民政部门获悉,目前我市榕城区新兴、梅云街道均采用政府向专业机构购买服务的方式,为辖内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上门养老服务。
“平日里遇到什么麻烦不用出门,只要拿起手机,中心的社工就会上门帮忙解决问题。”在新兴街道辖区内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留守老人,每个人都有该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配备的一部智能手机,服务中心的护工对老人家们随叫随到。据介绍,新兴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是我市首家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该服务中心面向全街道6850多名60岁以上老年人,其中居家养老重点服务对象2892人、重点服务人群275人。据了解,在开展经常性服务的同时,该中心以现代通讯技术为依托,于2015年5月成功创建“和瑞智能服务平台”,免费为辖区所有孤寡老人等配备了70部服务手机,该智能平台整合通讯网络、智能呼叫、互联网等科技手段,使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更加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和期待。
值得一提的是,从2016年7月份开始,榕城区新兴街道还排查辖区内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留守老人,为每位老人购买社会服务。据街道工作人员介绍,该街道大力开展专业社工上门服务活动,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组织聚龙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专业社工人员和护理员上门为辖区内30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等特殊困难人员,提供健康检查、诊疗、生活照料等服务,让老人家不用出门就能安心养老。
(编辑: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