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IT青年变身“薯农” 科技赋能助农增收
——记惠来县嘉庆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俊桂
在惠来县岐石镇岐石村的广袤田垄间,陈俊桂的身影与脚下的黄土地融为一体。这位曾经的都市“码农”,如今已扎根乡土,用青春与汗水浇灌希望,更以科技与创新激活传统农业,带领乡亲们共同奔向致富的“薯”光大道。作为惠来县嘉庆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陈俊桂完成了从“键盘”到“锄头”的华丽转身。
从都市“码农”到乡土“薯农”
2012年,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的陈俊桂步入IT行业,成为一名令人羡慕的“码农”。然而,2015年5月,他作出了一个令亲友不解的决定:放弃城市工作,回到家乡岐石村,接手父亲创办的惠来县嘉庆种植专业合作社。
“小时候我常跟父母下田,深知务农的艰辛,也正是这段经历,培养了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也让我产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面对家人们的极力劝阻,陈俊桂信念坚定:“这才是我该做、想做的事。”他成为村里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第一人”,并立志用知识和科技对传统农业模式进行升级。
十年耕耘,合作社种植基地从最初的70多亩拓展至230多亩,农作物种植也从单一品种拓展到番薯、芝麻、芥菜、玉米等多个品种,年营业额突破百万元。
科技赋能,降本增效拓新路
创业仅凭热情远远不够。陈俊桂深知,传统农业的出路在于科技赋能。回乡后,他潜心钻研,成为村里引进农业新机械的“领头雁”。“村里的第一台割灌机、培土机、迷烟机、喷灌设备、番薯收获机,都是他率先引进的!”陈俊桂的发小陈俊标的话语中充满自豪。尤其是番薯收获机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依靠人力挖薯的模式。“以前挖一亩地需要4人干一天,现在2人加一台红薯收获机就能完成,人工成本直降50%!”陈俊桂介绍道。
在种植管理上,陈俊桂大力推行科学种植和精细化管理,积极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精准灌溉施肥。“作物的种植管理非常关键,要按时、按量浇水施肥才能保证产量和质量。”他解释道,科技的力量带来了显著效益,“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我们的番薯亩产从最初的3000多斤提升到现在的5000多斤,增幅近70%,优质品率更是达到90%.”
“基地+农户”,携手同奔“薯”光大道
经过实践探索,陈俊桂从单打独斗走向协同发展,创新推行“基地+农户”模式,有效带动周边约50户农户共同增收。“我们带着工人到周边收购红薯,行情正常时,年收购销售量可达4000吨左右。”陈俊桂说,合作社还为当地村民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可观收入,实实在在铺就一条增收的“薯”光大道。
回顾10年创业路,陈俊桂感慨良多:“学历并非成败关键,好的心态与持之以恒的决心更重要,遇到困难要敢于面对、善于解决、勇于突破。”对于未来,他目标清晰而坚定:将持续深耕农产品品质与品牌,从自身做起,带动更多村民投身家乡农业产业,不断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从城市“码农”到乡村“新农人”,陈俊桂用10年的坚持守正创新,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对乡土的热爱与担当。他不仅是岐石村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先行者,更是知识青年反哺家乡、用科技力量激活乡村产业活力的代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上,陈俊桂和他的“薯”光大道,正焕发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