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东区着力提升炒茶产业链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图为该区玉湖镇坪上村茶农在采摘茶叶。林洁松 摄
□记者 林海芬
记者日前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202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54.31亿元,同比增长4.9%;今年第一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2.65亿元,同比增长4.6%.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稳步增长的背后,离不开我市持续加快推进农业产业链“链长制”,拓宽优质农产品销售渠道,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所带来的“链式效应”。
“链”上党建打响揭东炒茶品牌
走进揭东炒茶主产区玉湖镇坪上村,梯田茶园连绵起伏一望无际,炒茶这一特产是当地一张亮丽名片。服务好炒茶产业链发展,是揭东区以党建引领推动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按照“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的工作思路,揭东区建立起以炒茶种植、采摘、生产、经营、销售为链条的炒茶产业链党组织,成立揭东区炒茶产业链党总支部,在玉湖、新亨、埔田、云路、白塔等5个炒茶产业集中镇分别成立党支部,并建设炒茶产业组织联结服务站和“炒茶先锋”帮扶团2个平台,实现支部联系产茶村和企业、党员联系茶叶加工户和茶农的联系“全覆盖”,促进炒茶产业链全面提升。
其中,揭东区炒茶产业链党总支积极发挥“炒茶先锋”帮扶团作用,邀请茶叶专家,通过举办培训班、深入茶园开展技术指导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农户茶叶种植、生产、管理水平。
揭东区炒茶产业链党总支书记刘耿润告诉记者,建立炒茶产业链党组织,通过平台化整合、制度化管理,把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能够更好凝聚产业合力,破解炒茶行业发展难题,畅通炒茶产业各环节协调发展渠道。目前,已出台了《揭东区炒茶产业链扶持办法》,进一步提升揭东炒茶产业链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揭东区聚焦炒茶品牌建设,注册有“玉蕴香”“雾峰”“鉴天下”等多个商标,但品牌建设仍有待继续加强。就如何树立揭东炒茶品牌影响力,揭东区炒茶产业链党总支进行了积极探索:推荐企业参加各类影响力大的茶业展会,让揭东炒茶品牌走出去;邀请省农科院质标所起草了《揭东区炒茶种植标准》《揭东区炒茶加工标准》,进一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为擦亮炒茶品牌做充分的准备。
“下一步还将举办揭东炒茶公共品牌发布会,设计茶叶品牌吉祥物,延伸一系列的周边产品用于品牌的推广,整合各类资源,策划举办多场次的推广活动,进一步打响揭东炒茶名气,提高产业效益,提升茶农收入。” 刘耿润告诉记者。
“链”上党建赋能揭东炒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揭东茶叶成功入库2023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推荐名单;2022年,揭东炒茶产业链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 2.3万元,年增收增幅均达 8%以上。
产业振兴,是打开乡村振兴之门的密钥。市农业农村局提供的相关资料显示,2021年以来,我市在全省率先试点农业产业链“链长制”,已创建揭东竹笋、炒茶、油茶,揭西茶叶、生猪,普宁青梅、稻蔬,惠来凤梨、家禽、鲍鱼10条市级农业产业链,落实所在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担任产业链“链长”,由链长负责整合政策资源,疏通堵点、解决难点,示范带动11条县级农业产业链。在创新推行农业产业链“链长制”过程中,我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纽带,充分发挥各地党政领导牵头抓总和政策统筹优势,探索形成“党政主导(Government)工作机制+5项创新+10个农业产业服务平台”的“G+5+10”工作模式,为我市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注入新动力。
科技支撑让凤梨成为乡村振兴“致富果”
“这是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选育的凤梨新品种,品质优良,耐寒、耐旱性好。” 今年4月20日,省农业科技特派员、省农科院专家刘传和在惠来县葵潭镇北山埔村的凤梨种植基地,向农户介绍“粤甜”凤梨的品种特征特性与优势,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好品种需搭配好的种植技术,刘传和还现场传授凤梨新品种种植、施肥与防晒措施等技术。
惠来县凤梨种植主要集中在葵潭等镇街,种植凤梨是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凤梨价格高不高,首先看品质。葵潭凤梨种植以传统的卡因类品种为主,近年来在省农科院的帮助下,引入了神湾、粤彤、粤甜等新品种,省农科院专家还协助当地种植户建立了多个凤梨种植示范基地。
科技赋能,为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惠来凤梨种植产业和产值不断提升,去年惠来凤梨单价提升了30%左右,使凤梨产业发展更上一层楼,农户种植凤梨的积极性也不断提高。近日,在葵潭镇凤梨省级农业产业园核心种植示范基地,记者看到,凤梨果丛一棵挨着一棵,从山脚下绵延至山顶,农户看着即将成熟的凤梨喜上眉梢。
“政府邀请省农业专家来我们村推广凤梨优质种苗,传授先进种植技术。现在我们圆墩村凤梨的品质越来越好,种植户比往年增收很多,大家的幸福感也增强了。”葵潭镇圆墩村党支部书记黄维尚笑着说。
农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有力支撑。为让科技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市政府牵头与省农科院共建省农科院揭阳分院、广东(揭阳)农业产业链研究院,落实省农科院成立10个专家团队服务首批10条市级产业链,并安排3名农科专家常驻市农业农村局。两年来,省农科院专家团队前往揭阳各地,就现代农业科技“传经送宝”,将科技送到农民的家门口,送到农村的田间地头,助力农业产业链“链长制”发展,有力促进了我市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通过院地合作,省农科院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助力惠来鲍鱼和普宁稻蔬成功入选2022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揭东茶叶成功入库2023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荐名单。同时,依据各产业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求,专家团队深入企业、种植或养殖大户,了解技术需求,做到帮扶‘企业强’、促进‘产业旺’、带动‘农民富’。”省农科院揭阳分院办公室主任邝哲师表示。
农旅融合擦亮南溪水乡旅游新名片
盛夏时节,记者在普宁市稻蔬产业园核心区之一的南溪镇看到,稻田里的秧苗长势喜人,放眼望去,宛如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绿地毯,厚植着丰收的希望。
普宁市吉之旅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林海烁指着眼前的稻田告诉记者,公司目前在南溪镇有1500多亩流转垦造水田,引进了美香粘、耕香优等20多个优质水稻品种进行种植。
依托南溪镇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优势和田园风光,吉之旅公司以“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的功能定位,开发特色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打造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区,推进农旅融合发展。
“现在城市人很少有机会亲身体验农业生产的过程,这片稻田成熟后,我们将举办农业研学系列活动,组织学生现场体验水稻收割,还将邀请珠三角旅游团到稻田参观。这不仅可以吸引游客到景区游玩,带动旅游业发展,打造南溪水乡旅游新形象,也可以提高揭阳农产品知名度,推广揭阳农产品。” 林海烁说。他告诉记者,为推广南溪农产品,今年春节期间,公司向到南溪水乡景区租游船的游客,赠送5斤南溪生产的大米“普米一号”。此外,南溪水乡还建设蔬菜水果大棚,根据季节的变化,为游客提供草莓、小番茄、桃子等沉浸式水果采摘体验。
花果飘香的田园风光持续擦亮南溪旅游新名片,南溪水乡已成为潮汕游客旅游的重要目的地。记者了解到,今年“五一”假期,南溪水乡出船约2000船次,接待游客约3万人次。今年3月底,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2022年度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单位名单,南溪镇凭借水乡特色旅游与休闲农业的打造,成功入选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
南溪水乡走出了以农助旅、以旅兴农的一体化融合发展之路,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返乡创业,为南溪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数据显示,2017年,南溪镇常住人口为4万多人,如今常住人口为7万多人。
南溪水乡是我市农旅融合高效发展的一个生动实践。在推进农业产业链“链长制”的过程中,我市进一步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道路,因地制宜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借力电商新引擎,加快发展预制菜产业,一件件特色农产品搭上旅游、电商、预制菜的发展“快车”,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动力。
农业产业链“链长制”的有效实施,持续为我市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增添动能。全市10条市级产业链2022年总产值174.92亿元,比上年增长8.2%.10条市级产业链两年累计投入资金16.08亿元,吸纳农民就业21.8万人,辐射带动农户1.3万户,农业产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