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市人民政府

www.jieyang.gov.cn

黄少珊:把援疆岁月当精神财富
来源:揭阳日报 作者:记者 林春晓 通讯员 林晓洽 发布时间:2021-08-24 10:22:40 浏览次数:- 【打印】 【字体: 分享到:

黄少珊在新疆任教学校大门前留影。孙珊珊 摄


  人物速写:黄少珊,女,45岁,揭阳华侨初级中学生物教师,榕城人。从去年4月至今年7月,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五十三团中学(位于图木舒克市)支教,担任该校生物学科教师,后被当地图木舒克市教育局评为优秀援疆教师。


  8月22日,记者采访住在市区的黄少珊,文静端庄的她正坐在家中电脑前,为将要到来的新学期备课。


  有了此次跨越千山万水到新疆支援教学一年多时间的特殊经历,将要重返家乡讲台、继续为揭阳华侨初中学生上生物课的黄少珊感慨万千。


  为什么在揭阳遍地皆是的香蕉、龙眼、荔枝等果树,到了几千公里外的新疆却一棵也找不到?为什么新疆随处可见的棉花、红枣和哈密瓜在揭阳却长不起来?还有,为什么新疆人的鼻梁普遍均比揭阳人高挺?黄少珊在新疆的这些亲身见闻和探索,加深她对不同环境造就不同生物以及我国地域辽阔生物多样化的认识,拓宽了她的视野,为她新学期制作教学“大餐”提供不少夹带新疆风味的“佐料”。


  “新疆之行,除对今后在家乡继续从事教育有帮助外,还给我许多人生启迪,使我提升幸福感,是一笔丰厚而且会不断增值的精神财富。”黄少珊坦言。


  适者生存,在雪域高原品味这句名言的分量


  地处高原、天寒地冻、飞沙走石甚至干旱缺水……这是不少揭阳人对新疆的印象。


  去年3月,长期生活在揭阳、从未出过远门的黄少珊,被组织确定为揭阳市新一批支援新疆的教师之一。


  临出发前,她也担心过自己能不能适应新疆气候和生活?老母亲怕她吃不惯那边的饮食,丈夫、女儿也有些顾虑。


  坐7个多小时的飞机,加上近8个小时的车程之后,去年4月4日凌晨黄少珊随团队到达5100多公里外的新疆图木舒克市。


  当天上午10点多钟,黄少珊看到当地学校才开始上第一节课。原来,这里的太阳升起的时间比揭阳晚2个小时。


  因为吃不惯当地学校食堂的馒头、馍、馕等主食,黄少珊只好花钱买桶装饮用水和大米,每天用电饭锅煮米饭填饱肚子。


  时光之舟桨橹轻摇,很快到了盛夏,中午的气温高达40℃以上,热浪灼人。原来,这里靠近沙漠,夏天气温比揭阳高,人们一般在中午时间不敢外出。


  严冬来临了,黄少珊首次面对零下14℃的夜间最低气温,身盖两床棉被还是被冻醒了,只好起身将大衣也盖上,仍感到寒意犹在。苦熬到天亮后,她赶快找人买来一床加厚棉被,同时添置皮手套、棉鞋,才慢慢支撑到次年春暖花开。


  这里一年要掀起几次沙尘暴。今年4月初,黄少珊正在给学生上生物课。窗外突然变得暗淡,过一会就刮起狂风,教室玻璃窗被吹得“噼啪”作响,透过紧闭的窗口,黄少珊看到外面掀起的一阵阵几十米高的沙尘暴,从耳边呼啸而过,把周边的绿色林木变成黄色,令初次见到的她大惊失色,领略到大自然灾害的强大杀伤力。当天,她按当地人提示,买来帽子和墨镜,以后碰到沙尘暴就全部戴上,最大限度保护自己。


  回忆这段特殊经历,黄少珊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句名言有了更透彻的理解。“新疆的严寒酷暑和沙尘暴,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遇到,起初难以适应。后来,我从那边见到的一排排高大挺拔的胡杨树身上得到启示:这种世上少有的植物能活着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烂,是因为它质地坚硬,适应环境能力强。人也要像白杨树一样坚强,才能吃下任何苦难,在适应恶劣环境中生存下来。如果意志薄弱,适应能力差,我是没法在新疆立足的。”


  借助支教时机,挖掘对今后教学有用的社会资源


  去年4月,第一次站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五十三团中学讲台的黄少珊,开始提问时发现学生们的名字都不像广东两至三个字,而是七至十个字,起初念起来感觉别扭、费力,黄少珊想把学生的长名字简化为三个字。可同事们说不行!因为学生主体是维吾尔族、白族和侗族,这些少数民族学生的名字,均与祖辈、父辈和自己三代人连在一起,要一块念,不能简化,这是对少数民族习俗的尊重。这时,黄少珊明白过来:国家强调各民族大团结,就是要从小事做起,首先要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才谈得上融合和团结。


  有一次,她应邀到一户人家做客。一进屋内,大家均坐在地毡上。起初,黄少珊坐了一会就觉得不舒服,想起身找张椅子坐,可屋内没有。同行的一位当地友人悄悄告知:这里从来均是坐地毡待客,没有像你们广东那样坐椅子的。黄少珊只好强忍着坐了一会再走,起身时双脚发麻,原地站几秒钟后才能走动。


  在新疆援教的日子里,她把当地当成一座社会资源的宝库,处处留心挖掘出对今后回家乡揭阳教书有帮助的东西。


  有一天,她到附近一位学生家里的棉花地参观,正是开花后吐棉时节,那位同学摘了一颗棉花,从中拉出一根根绒线,告诉黄少珊:“这是绒棉,是棉花中质量最好的一个品种,成棉后弹性好,制成被子保温性强,盖起来特别舒适暖和。”


  从前,黄少珊没有接触这些。随后,当地友人陪她去看附近山头上的骏枣、杏树、白杨、芥菜、骆驼、野马等动植物,这些可都是家乡所没有。


  过去,黄少珊在揭阳吃羊肉时总有腥味,可到新疆吃羊肉时没吃出腥味。原来,当地人用自产的药材放进羊肉锅里,去掉了腥味。黄少珊向他们学会制作羊肉的高招。


  “到新疆支教是一举多得,收获了在家乡得不到的许多知识。如果有第二次机会,我还想去新疆!”她对记者说。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
揭阳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