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风筝制作技艺传承点位置图。阿 龙 制图
走进薛喜乐的家,仿如走进风筝的世界。
薛喜乐经常在各种展览、赛事中展示、传播揭阳风筝制作技艺。
薛喜乐向记者介绍他创作的可拆分龙头风筝。阿 龙 摄
薛喜乐经常到望江广场一带体验放飞之乐。
风和日丽的日子,放风筝的快乐场景随处可见,五颜六色的风筝装点了古城上空,也装点了揭阳人的生活。杨小琪 摄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郑楚藩 摄
惠风和畅的日子,带上一个风筝,呼朋引伴,找一个空旷的场所,欢脱奔跑,放飞心情……这是一件惬意的乐事,也是揭阳市民、特别是江畔人家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中,我们无意间获悉省级非遗项目——揭阳风筝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薛喜乐,就是北市社区的居民,他的寓所和制作风筝的工作室,就在我们刚经过的第13站堡城里(详见6月2日报道)附近。于是,一行人决定前往拜访这位追风筝的老艺人,听一听那一根根银线牵系的文化故事。
薛厝埕的“守”艺人
走进薛喜乐位于榕城区西马路薛厝埕的家中,仿佛来到了一个小型风筝陈列室。这里,是薛喜乐的住所,也是薛喜乐制作风筝的场所。三楼的工作室,几十平方米的空间触目皆与风筝有关:墙上挂的,是形态各异、五颜六色的风筝以及各种参赛照片和奖牌;桌上摆的,是各种各样的风筝书籍、标本、半成品造型;地上堆的,是制作风筝用的竹条、纸张、锯子、锉子等材料和工具……而最为显眼的,是一对形象逼真的蝴蝶风筝,其栩栩如生的造型,让人一下子感受到浓浓春日里的悠闲意趣。
今年70岁的薛喜乐,出生于木工家庭,祖、父辈均为制作风筝的行家里手。薛喜乐从小随父学艺,常耳闻薛家传统风筝、鱼灯艺术趣事,也迷上了风筝制作。这个爱好,跟随他参加工作、组建家庭、生子及孙直至现在。几十年来,放风筝、做风筝、琢磨风筝成了薛喜乐业余生活的最大乐事。他不但继承了家传手艺,凭借童年看过祖厅挂有的八卦、蚕蛾风禽,家里悬挂的金鲤鱼灯的记忆,还有父辈教授的糊蜈蚣风筝技艺,创作出了种类丰富的风筝作品,还不断摸索研究,创新制作了难度较大的可折叠、可拆卸、可组合、便于携带运输的龙头蜈蚣、虎头蜈蚣、双飞蝴蝶风筝等等。
薛喜乐告诉记者,风筝是用线索牵引,无动力装置,凭借风力可以在空中飘飞的工艺美术品,制作风筝要具备有一定的竹工、木工、钳工、美工基础。还要懂得一定的力学、物理、几何知识。传统制作程序分为扎、绘、糊、放四项工艺和技艺,每项工艺或技艺都要求精致,很讲功夫。往往一件好的风筝作品,需要花费十天半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制作完成,尽管过程很考验人,但他视为乐趣,非常享受风筝制作过程带给他的喜和乐。
风筝背后有故事
“风筝是由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我国东周春秋时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3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薛喜乐对风筝的发展如数家珍。
据称,风筝传入揭阳肇于宋代,旺盛于明清,为当地在京城或者外地做官、经商的人从京城引进。相传,明代著名理学家薛中离(名薛侃,1486~1546,字尚谦,世人尊称其为中离先生)首创八卦风筝,在上面题有八卦风筝诗云:“横捆竖扎似卦符,乾坤旋转自呼呼。左离右坎添鹞翼,牵放扶摇赛天书。”薛中离讲学之余,常与学生在桑浦山麓宗山书院(遗址在今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塔下村)前中离溪边放风筝。到了清初,揭阳放风筝活动已很兴盛,其时,潮州太学生陈珏到海丰做客路过揭阳,见村村展现放风筝的美景,曾作有五言《海丰道中见纸鸢》咏叹放风筝的场景,诗曰:“客路当重九,村村见纸鸢。秋空真旷远,平地忽高翩。轻薄风资力,升沉入楃权。遥看一缕断,知落阿谁边?”而清末揭阳知名画家林天筠也有题风筝图诗记趣:“送你纸鹞上天挂,五十铜镭画只半;揭阳北门夏布老,买了风筝又添线。”可见,风筝艺术作为揭阳民间一种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游戏活动,在揭阳流传久远。
而从薛喜乐的讲述和他提供的资料中我们也了解到,清末至民国抗日战争前,揭阳进贤门外大埔(今榕城区东风广场)每年都有风筝竞飞活动,比赛常涌现一批风筝艺术高手。其时,薛喜乐的爷爷和伯父们作为薛中离的直系后人,也继承了家族中的“风筝基因”,制作出来的蜈蚣风筝,在比赛中也屡获殊荣。在当时,揭阳民俗放风筝被固定在农历九月重阳节前后,人们把风筝放得高高,许以心愿,意谓“衰运”尽去,“好运”重来。
传统技艺凝匠心
“小时候,我们自己做风筝、放风筝,几乎每个揭阳人的童年记忆中,都有一个风筝的存在。”在体育环境落后的年代,人们习惯用一张旧报纸、几根竹篾,糊出一个“大头鲙”风筝,于宅前屋后的空地,引线采风,锻炼身心、放飞欢乐。而“大头鲙”风筝,也是揭阳地区少年儿童糊风筝的入门第一课程。
风筝制作看似简单,却是民间多种工艺技术的集合。小小的风筝,从选材、制作到翱翔天空,凝结着老手艺人的匠心和智慧。进入新时代之后,随着放风筝活动的普及和活跃,风筝文化被注入了勃勃生机。作为放风筝娱乐活动核心环节的风筝制作技艺,也被捧为“手上工夫空中艺术”并得到应有的文化尊重。2013年,揭阳风筝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批手艺人和爱好者,自觉担当起文化传承的使命,在扎、绘、糊、放上有了更多的创新,让风筝制作这门老手艺乐趣焕新,呈现了更好的活性与活力。
热爱风筝制作的薛喜乐,也在新的“舞台”中获得了更多的机会。这些年,他通过制作风筝,作品被收入了市博物馆,加入了风筝协会,出席了各种赛事,拿了奖,结交了一批爱好风筝的朋友,并从区到市到省,一步一步“进阶”,于2017年被命名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揭阳风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4月,又被广东省风筝协会聘为第二届理事会理事,成了十足的“风筝明星”。
而通过不断学习和交流,薛喜乐从中受益匪浅,对风筝创作有了更多的理解。他不断进行创新尝试,把国家大事和潮汕文化融入风筝创作中。201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薛喜乐首创了长56米、直径1米的龙头蜈蚣风筝,这个象征着中国56个民族大团结的“庞然大物”可拆卸、可折叠,收藏和运输十分方便,这个技术后来也被很多同好纷纷仿效。之后,薛喜乐又玩出了很多“新花样”,不但创作出了会动会响的风筝,可折叠风筝也越做越长、越做越大。期间,他不断学习绘画、诗词、书法技艺,到野外捕捉蝴蝶、蜻蜓制作标本,对一些脉络、色彩、轮廓进行研究,还养金鱼、养鹦鹉,研究动物结构与禽鸟飞翔形态……生活中,他不断思考,日常中的一片羽毛、一个塑料瓶盖、一件小玩意,都能启发他的创作灵感,成为风筝制作的素材……小小的风筝,在他手里越做越有文化特色,越来越有情趣内涵,简直成了活的工艺品。
与此同时,薛喜乐更喜欢把风筝制作技艺毫不保留地与更多的人分享。近年来,为了留住手艺,将风筝制作技艺发扬光大,薛喜乐多次义务开展暑期风筝制作培训课,向小学生传授揭阳风筝制作技艺。此外,他还常常到望江广场、市委党校广场、榕江河畔等地与风筝爱好者传授和交流制作及放飞技艺,并走出揭阳到阳江、珠海、汕尾等很多城市参加风筝的扎制、放飞表演,每次外出参加活动,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不忘宣传揭阳,宣传揭阳风筝。他说,现在虽文化多元,但放风筝的人还是越来越多了,只是会做风筝的人却越来越少,他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加入“追风筝的人”队伍中,重拾放飞的乐趣,也迫切希望风筝制作这门古老技艺能更好地传承延续。
美好生活同见证
作为一项古老的民间娱乐,风筝活动一直融于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之中。我市著名学者、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专家彭妙艳认为:“风筝的形成和发展,与诸多民俗事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受着民俗文化的巨大影响。这既表现在风筝的题材方面和扎制绘画方面,也表现在风筝的放飞心情方面。”在他看来,风筝文化的兴盛与社会的安定、文化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
事实上,历史上风筝的用途也曾有过多次转换。根据史书记载,风筝的最初功用是用于军事。到了唐代(618~907)中期,社会进入了繁荣稳定的发展阶段,风筝的功用开始从军事用途转向娱乐,同时由于纸业的发展,风筝的制作材料也由丝绢转而开始使用纸张,风筝逐渐走向民间,类型也丰富起来。宋代(960~1279),风筝的流传更为广泛。当时由于文人的参加,风筝在扎制和装饰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由于社会上对风筝的需求,制作风筝发展为一种专门的职业。而到了明清时代(1368~1911),则是中国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清风筝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进步。当时的文人亲手扎绘风筝,除自己放飞外,还赠送亲友,并认为这是一种极为风雅的活动。
从军事用途转向宫廷玩具逐渐走向大众娱乐,从木竹到丝绢再到纸张制造,从体育游戏到文化传承,风筝的沿革见证了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如今,岁月流转,风筝已从一般的孩童玩具,上升为有价值的工艺品,放风筝也被赋予经济、健身、娱乐和审美等多种社会功能,成为揭阳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是:随着求健、求乐、求美成为民意主流时尚追求,放风筝的人越来越多,从农村乡间到城市绿地,男女老幼都放风筝。过去,只是秋季放飞,现在春夏秋冬,不管东西南北风,有风就有风筝。而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城乡面貌的提升,也给予了这一大众娱乐更好的生态环境和更优质的心情体验,人们在城市发展的“大图景”中放飞“小快乐”,借五颜六色的风筝表达对自由美好的向往,为揭阳社会生活保持了一抹绚烂的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