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驻穗信息(2024年第3期)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24-04-01 16:40:35 浏览次数:- 【字体: 分享到:

驻 穗 信 息

2024年第3

揭阳市人民政府驻广州办事处编         2024331

目   录

1、江苏省苏州市  发布“苏十条”进一步完善优化营商环境

2、江苏省徐州市  “一企一策”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3、浙江省台州市  “阳光小作坊”创建经验

4、浙江省宁波市  “三个一体化”推进科学教育

5、广州市黄埔区  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江苏省苏州市  发布“苏十条”进一步完善优化营商环境

  近日,“苏十条”正式发布,进一步完善优化苏州市营商环境政策体系。

  一、扩大“一件事一次办”事项范围。持续优化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等53项高频“一件事一次办”服务,推动更多事项实现“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次提交、限时办结"。深化市场准入、公共服务等领域“同城通办”改革,不断提升“帮办代办”服务,推动多元化“就近办”,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

  二、构筑“1+10+N”助企服务网络。打造企业动态感知系统,加快建设完善市、县级市(区)、镇(街道)三级企业服务中心,依托“一企来办”12345服务热线等企业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融资对接、产业链畅通等“一站式”服务。深入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依法慎用逮捕、起诉、羁押权,尽可能减少司法办案对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影响。

  三、推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升级“苏商通”数字化平台,在推出稳岗返还等12项“免申即享”事项基础上,全面梳理资金补贴扶持、税收优惠等政策条件和适用规则,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进“免申即享”改革。不断优化完善“政策找企”机制,在财政补贴、税费优惠等方面全面推进“直达快享”,实现企业享受政策“零延误”“零折扣”。

  四、深化“免证苏州”改革。依托一体化公共数据底座,打造法人数字空间,方便企业对自身数据资产和电子证照资源的查询、管理、应用。企业在申请办理有关政务服务事项时,通过“直接取消、数据调用、部门核验、告知承诺”等方式实现证照证明材料免提交。探索通过电子营业执照关联企业相关信息,实行“刷脸办”“一照通办”“一证通办”,让企业“最多报一次”。

  五、推行制造业企业“数据得地”。深化产业定制地模式,推行弹性年期出让、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复合利用等供地方式。积极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探索“工改工”与“工改商”“工改住”联动实施,让原权利人、优质企业和社会资本有更多参与机会,提升企业用地效能。

  六、升级“苏融通”综合金融服务。推动“苏融通”优化升级,推出“数字金融账户”“智融AI”“政策AI”等支持工具,解决“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为企业提供信贷、股权、金融顾问等全方位金融服务。年内为企业提供涉企贷款贴息资金不少于4亿元,风险补偿资金规模不少于25亿元,企业转贷资金不少于8.45亿元;深化普惠金融“滴灌润苗”行动,年内为小微企业提供200亿元左右的融资支持;持续为企业提供无还本续贷服务,加大对小微企业续贷支持;建立“科创指数贷”风险补偿机制,为企业提供最高1000万元的信贷风险补偿、最高100万元的科技贷款利息补贴。

  七、助力企业和人才“双向奔赴”。实施百万“姑苏工匠”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3万人次以上,在人才评定标准上赋予企业更大自主权。落实各类高校毕业生创业补贴、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就业奖励政策,开展“校园苏州日”系列活动,力争年内引留高校毕业生18万人。

  八、推行现场执法检查“综合查一次”。在生态环保、应急消防、市场监管等领域推行现场执法检查“综合查一次”,建立“综合查一次”检查场景清单,探索建立涉企行政执法检查“白名单”,推行多个行政机关同一时间、针对同一执法对象开展联合检查、调查,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一次到位”,切实做到“无事不扰”。

  九、实施出海企业“护航行动”。鼓励企业“走出去”抢订单,围绕苏州优势产业,拓宽展贸结合的海外市场,助推苏州品牌抱团和搭伙出海开拓市场。支持企业赴新兴市场参加各类展会,对展位费和大型展品回运费给予补贴。优化出口信用保险扶持政策,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促订单,防风险”作用,进一步扩大承保规模和覆盖面。完善智能化、一站式出入境智慧大厅,实现出入境证件办理“随到随办”。

  十、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和省新出台以及延续优化完善的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建立健全政府诚信履约、失信责任追溯和承担机制,坚决预防和清理拖欠账款问题。

  江苏省徐州市  “一企一策”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徐州市聚焦打造“343”创新产业集群,把重抓工业、做强产业作为强劲引擎。

  一、提升产业规模总量,增强产业创新能级。深入开展“贴心交流、暖心服务、真心惠企”走访企业活动,针对集群龙头企业落实“一企一策”机制,推动政策、服务、资源集成,提升龙头企业在生产供需、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支撑力、带动力,引导龙头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推动优质企业上市融资。更新完善产业招商图谱,紧盯细分领域和上下游环节,分产业举办一批投资洽谈、产业合作活动,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项目扎根徐州、早投产、快达效。推动云龙湖实验室与央企国企合作,打造深地开发、深地探测、数字深地等综合实验平台,加快建设为国家一流科创平台;推动江苏省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创新中心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提升安全应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能级,高质量建设国家生物药创新中心细胞治疗药物临床研究中心,加快金龙湖泛半导体创新中心建设,打造集技术研发、项目孵化、中试开发于一体的创新平台。

  二、发展服务型制造,加快“智改数转网联”。积极利用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新制造、催生新服务,推进推广总集成总承包、定制化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共享制造、供应链管理等服务型制造重点路径和模式,促进制造效能提升、产品价值增值和客户价值提升,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产业强市”提供有力支撑。继续遴选优质服务机构入驻企业工位、产线、车间一线,开展入驻式服务。按照“可复用、易推广”的总体思路,总结数字化转型经验方法,加大优秀方案和典型案例宣传推广。

  三、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进产业节能降耗。高质量推动“343”创新产业集群绿色发展,改善工业用能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依靠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制造业能效水平。大力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绿色发展,积极创建绿色园区、绿色工厂,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打造清洁高效的绿色产业体系。加大力度实施绿色领军企业计划,积极帮扶培育,扩大“绿色企业”的覆盖度、影响度、辐射度,助力推动产业转型,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建立绿色制造梯度培育机制,推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鼓励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回收等全过程,培育一批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绿色工厂。制定印发《徐州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聚焦冶金、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推进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等先进适用技术示范应用和推广,全面推行循环生产方式,创建“无废园区”“无废企业”,推动重点企业开展产品碳排放对标和碳足迹认证。推进太阳能发电规模开发、高质量发展,积极发展以消纳新能源为主的智能微电网,推动源网荷储协同,积极推动工业园区、工业企业等屋顶光伏开发利用,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强化绿色能源供应,推动制造业向能源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方向转型。

  浙江省台州市  “阳光小作坊”创建经验

  近年来,台州市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载体,创建省民生实事“阳光小作坊”98家、市民生实事“阳光小作坊”200家,省民生实事建设率115.3%,总体建设进度排名持续全省第一。

  一、出台浙江省首个地方标准。出台浙江省首个食品小作坊现场管理工作市级地方标准——《食品小作坊5S现场管理指南》,有效弥补小作坊现场管理的空白,促进食品小作坊规范化建设。除了制定标准外,台州市以“5S”为基本元素,统一设计制定了小作坊建设标识标志,将宣传口号、上墙制度、文旅化展示、公式图板作为重点内容,做到色调、模板、格式、大小、风格“五统一”。同时,“食品放心工厂”在特色化上大做文章,推动“坊文”“坊旅”的有机融合。制定《台州市品牌化食品小作坊项目实施方案》,引入第三方专业文化公司,对41家各具特色的“文特旅”小作坊实施“每坊一策”,按照“红色传承、绿色推广、亮色示范”的原则,将食品小作坊加工生产与当地特色旅游充分融合。

  二、迭代更新监管新场景。为提升“阳光小作坊”督导管理,台州市采取线上+线下模式,对“阳光工厂”进行“回头看”,按照“赋码上链一批、培育成熟一批、广泛储备一批”目标,推进预包装食品转码、箱码码码关联、订单码落地应用,努力构建时时追溯的数字化应用新生态。同时,开发创新智慧监管,建设食品生产信用风险分级智慧监管平台。现在,平台已形成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建立“通用+专业”融合应用机制,构建食品生产企业“信用风险画像”,实现对不同风险等级食品生产企业实施差异化、精准化监督管理。

  三、助力食品产业开辟新赛道。近年来,台州市健康产业发展迅猛,铁皮石斛、黄精、乌药等保健食品产业显现集聚优势,通过打造标准化产业基地、建设产学研共同体、鼓励注册认证等方式有效提升产业发展力、创造力,“原产地效应”逐渐发酵。特别是2023年,台州市以申创“世界美食之都”为载体,深度挖掘台州地产美食,积极培育本土食品生产企业,打造一系列台州优质地产食材品牌。

  浙江省宁波市  “三个一体化”推进科学教育

  浙江省宁波市创新“大中小一体化、家校社一体化、线上线下一体化”机制,着力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一、校内提质,打造大中小“一体化”育人机制。一是强化特色学校布局。启动“科技校园”工程,建成400余个科学探究性实验室和一批科学教育基地,创建100个高端实验室,形成“金字塔”型中小学科学特色学校体系,实现科教资源贯通式布局和科技人才贯通式培养。二是优化特色项目支撑。先后推出“科技新苗计划”“科技素养大讲堂”等育人项目,成立“未来科学家培养共同体”联盟,开创大中小纵向延伸、家校社横向联动的培养机制。三是强化特色课程驱动。将科学教育场景扩展到港口物流、智能制造等宁波特色资源,将“二十四节气”农业劳作、乡土非遗制作等蕴含科学原理、锻炼科学思维的实践活动纳入科学课程范畴,建立锻炼观测、饲养、种植等能力的课程资源,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二、多方联动,打造家校社“一体化”育人环境。一是发挥“大先生”引领作用。建立“科学校长”制度,聘请一批院士等成为中小学科技副校长;打造“院士开讲啦”品牌,邀请知名院士对宁波学生言传身教,并通过线上方式充实学校课后服务。二是建立“大社会”协同机制。引进科研院所、高新企业顶尖人才作为学生科学教师兼职导师,培养100名科学教育名师,实施“一校一基地、一生一特长”行动,推动每所学校就近建立科学实践基地。以建设家庭实验室为纽带,建立家庭实验成果展示机制,形成家校社一体化科学教育机制。三是落实“大活动”牵引目标。建立市级科学教育指导中心,统筹组织科学类赛事与课后服务活动清单,建设100名科学教育精品课程,建立校外资源进入校内审核机制,规定科学特色学校50%课后服务时间必须用于活动实践。

  三、数字赋能,创设线上线下“一体化”育人路径。一是加强数字化支撑。建成一批3D生物实验室、数字化地理实验室等高端创新实验室,开展前沿探究,师生借力数字化实验获得快速成长。二是加强“云资源”育人。对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成“甬上云校”,打造学生学习“资源库”和教师授课“工具箱”,现有科学类课程超2000门。三是加强“趣味化”探索。创新教学方式,通过数字游戏、3D影响、远程实验等方式拓展师生学习半径,不断提升科学教育质量和水平。

  广州市黄埔区  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是广州开发区“1+N”高质量政策体系的“新成员”,作为全国首个区县级银发经济专项政策,肩负着助力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

  一是突出集聚发展,抢占银发经济“新赛道”。政策围绕银发经济“产业集聚、项目集聚、园区集聚”三大任务重点发力,打造银发经济产业集群。在产业集聚上,抢滩布局银发医用健康产业、银发美丽抗衰产业、银发智慧康养产业三大新赛道,对入选目录《老年用品产品推广目录》及《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的产品和服务,单个营业收入达2000万元以上的,给予每个企业最高100万元扶持,加速产业市场化进程。在项目集聚上,鼓励引进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项目,最高给予1000万元落户奖。对参赛获奖优质项目落户,单个企业最高给与20万元扶持。政策充分考虑平台经济企业对银发经济产业的链接集聚作用,积极引入医养看护平台、智慧健康服务平台等优质平台型企业,给与“一企一策”大力度扶持。在园区集聚上,政策以争创国家级银发经济产业园为目标,从产业准入、行业准入、企业准入三方面严把“入园关”,大力引入科技型、成长型、制造型银发经济优质企业,重点打造南方美谷银发经济产业园,并对入园企业或机构给予50%的租金扶持。

  二是突出创新发展,点燃银发经济“新引擎”。政策围绕银发经济产品创新、技术攻关等领域,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满足银发群体多样化需求。鼓励设计创新。设计是产品的灵魂。政策强调打造广州智慧康养(适老)装备创新设计大赛,对大赛上获奖产品或团队分别给予最高5万元一次性奖励。鼓励产品创新。深入实施银发经济产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对入选工信部等部委《老年用品产品推广目录》《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的产品或服务,每件给予最高20万元扶持。鼓励技术攻关。对获得国家和省、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立项资助的银发经济领域科技项目,最高给予100%资金配套,顶额可获得500万元扶持。鼓励金融赋能。设立50亿元规模银发经济产业投资母基金,重点投向本区种子期、初创期创新型银发经济企业,助力企业加速成长。

  三是突出品牌发展,营造银发经济“新生态”。政策把品牌化作为推动产业化提速的重要抓手,着力在品牌设施、品牌示范、品牌标准等方面强化精准扶持。在设施建设方面,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新建大型康养(适老)综合商业服务体、高端康复康养中心、智慧康养大模型等品牌设施,按建设投入的30%给予扶持,单个项目最多可获1000万元。在试点示范方面,政策对获得国家和省行政部门认定的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等相关试点或示范项目、企业、园区、基地,分别给予最高100万元、50万元一次性扶持,鼓励企业通过品牌示范拓市场、抢订单、提高影响力。在标准制订方面,政策鼓励企业或机构抢占银发经济产业标准高地,对获得银发经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企业或机构,按项目分类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