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驻 穗 信 息(2023年第10期)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23-10-30 09:26:32 浏览次数:- 【字体: 分享到:

驻 穗 信 息

2023年第10期

揭阳市人民政府驻广州办事处编         2023年10月31日

目   录

1、江苏省太仓市  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2、江苏省淮安市  数字赋能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

3、浙江省金华市  出台30条乡村振兴支持政策

4、上海市  聚焦特色产业深化“一园一特”

5、广州市  知识产权保护举措入选国务院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第二批典型案例

6、江苏省镇江市  创成“三个示范”推动城乡建设碳达峰

  江苏省太仓市  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近日,《解放日报》刊发深度报道《太仓速度的底气和追求——一个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的人文经济实践透视》,聚焦太仓市以“优无止境”的营商环境,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为企业“拼”速度。2021年,太仓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通过严密的筛选,发现奥智智能具备申报江苏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资格,政府人员随即专门带队前往企业,为企业解读政策、匹配条件、梳理材料信息、明确时间节点,帮助企业完成申报。两次顺利入选名单,让企业倍感惊喜。回想申报之初,企业董事会秘书周飞燕感慨:“由于企业本身体量相对不大,在政策解读、项目上报等方面经验不足,实际上当时连我们自己都觉得胜率不高,不是很自信。”“不论企业规模大小,我们都一样服务到位”是太仓政府对于企业的真诚态度。这也成为太仓企业安心发展、茁壮成长的重要基础。自从2004年落户太仓以来,奥智智能产品已由单一装备扩展到目前含自动化工厂、生产管理信息化产品在内的14大类产品序列,其装备产品行销全球近20个主要工业国家,近两年更是成为全球铜管行业中整体解决方案和生产装备技术的创新发展倡导者。如果说为中小企业“拼”速度靠的是精准服务,为大企业“拼”速度则靠的是“引擎”。数据显示,2023年到目前为止,太仓全市122个新增新建重点项目上半年全部开工,从项目立项到开工平均审批时间缩短为6天,从土地摘牌到发出施工许可证,平均不到30天,实现“拿地即开工”常态化,立项及施工许可证环节“即办”。其中一省级重点项目更是“一天发4证”,同时取得用地规划许可证、工程规划许可证、图审合格证及人防审核决定书,并于次日取得施工许可证。惊人速度背后,是太仓创新推出的“标准地+双信地+定制地”供地模式、“三线平行”审批模式等提供的动力。在“标准地+双信地+定制地”模式下,政府可以承诺成交即发证、交地即开工、竣工即登记,只要企业承诺项目投资符合合同约定的各项标准,政府也承诺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据太仓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土地储备中心主任王近介绍,目前该模式已服务太仓211家企业、涉及土地出让面积9300多亩。与此同时,为让政府服务更加高效,太仓在全国首创的土地报批、设计审图、招投标“三线平行”审批模式,使得开办企业、重点项目审批平均用时分别缩短至0.56天、6天。此外,太仓还推出“涉企不动产登记”等36个“一件事”,实现“0材料掌上办”,并在江苏全省率先实现企业开办“七合一”,确保事项自动触发、即审即办,实现电子营业执照、电子印章、电子发票的电子化全覆盖。在“拼”速度上,太仓不止于为企业服务,还展现了超前的眼光和敢于尝试。一个月前,中欧(太仓)绿色数字创新合作区碳中和试点项目正式启动,这一项目目标是中欧共建“数字零碳产业园”。绿色低碳既是当今世界潮流,也是未来发展方向。专业人士认为,这一项目的启动,将进一步“激活中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市场、绿色投融资新市场、碳中和数据交易新市场”。

  二、恒定的太仓“跑道”。为了更好服务企业,太仓“一网通办”实现将项目建设过程中35个事项全部网上平台智能化办理,将原先开办企业所需的7个环节整合成1个环节。“想用‘数字跑路’代替‘群众跑腿’并不容易,因为数据本身不会跑路,就像人开车一样,需要导航,因此我们不断通过优化流程来让数据正确地跑路。”太仓市行政审批局党组书记、局长蔡健介绍说。目前,太仓“一网通办”平台实名认证用户已超该市常住人口的55%,2086个事项可以在网上办理,占全部政务服务事项的97%,并同上海实现26个高频事项跨省通办。支撑太仓速度的还有专业而精准的服务。太仓拥有“德企之乡”这一“金字招牌”,为了在司法方面给予德企更好的服务,太仓聚力优质资源设立“五庭协同巡回审判点”和“对德合作司法服务工作站”,通过与苏州国际商事、知识产权、劳动、破产和互联网5个专业法庭以及太仓商务、市场监管、人社等部门联动协作,围绕德企产权保护、劳动用工、知识产权保护等内容,建立“院庭协同”和“府院联动”等机制,助力对德合作高水平对外开放。对于有投资太仓意向的德企,太仓法院将全周期诉讼服务前置到最前端。“法院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解答意见最具权威性。我们将法律咨询推到最前端,介绍中国相关法律规定,提示德企预防经营风险,可以让德企更好感受到太仓优质的法治营商环境,更有信心投资太仓。”太仓市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晓江说。同时,太仓还同步“导流”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向产业集聚、向园区下沉、向企业的痛点难点延伸。2023年以来,太仓聚焦港口物贸、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建立太仓市港产城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设立“药谷”巡回共享法庭。嘉昆太三地法院司法协作机制,更是在立案、审判、执行等方面,为跨域涉企纠纷解决,提供了新的实践参照。为更好服务保障包括德企在内的广大外资企业在太发展,太仓市公安局在德国留学生创业园建立了德企服务站,并会同太仓欧商会联合进驻办公,开展各项对企服务工作。国网太仓市供电公司建成江苏省首个中德产业园“开门接电”示范区,据国网太仓市供电公司营销部主任余小毛介绍,截至目前,太仓市省级园区开门接电示范区覆盖率达100%,示范区内企业实现百分之百开门即可接电。在技能人才支撑上,太仓开展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双元制教育。自2001年建成在华首家德资企业专业工人培训中心,太仓已成立10多个双元制培训中心,培养了上万名学徒。2021年更是实现德国职业资格和中国职业资格比照“双向互认”的关键性突破。2023年9月AHK学院即将实体化运营,为人才发展提供更好平台。“‘双元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均围绕企业、产业和地方发展需求进行,从最初服务德企发展,到如今已成为地方产业布局的重要一环。”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周晓刚说。打造恒定跑道,更需要恒心,这在太仓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上体现得更为突出。作为太仓“3+3”产业创新集群重要之一,太仓做好了“10年没有多少税收,没有多少产值”的准备,作为代表制造业塔尖水平的航空航天产业,是太仓坚定布局的方向。太仓人相信,在不久的未来,这将成为太仓又一块靓丽的金字招牌。

  三、让服务更加可感。长期以来,太仓始终坚持种树栽花,以更好招蝶引凤。打造“最舒心、最有感”的标杆示范是太仓聚力进行的实践,在汪香元看来,营商环境优无止境,“要拿出一流的标准、一流的作风,精益求精打造最优营商环境、筑牢最强比较优势,为拼出‘太仓速度’,全力突破跨越。”太仓正在推行的“5E·太舒心”品牌,体现了太仓的营商服务理念,办事最便捷(Easy)、服务最高效(Efficient)、市场最公平(Equal)、治理最电子化(Electronic)、投资最具活力(Energetic)的最优营商环境在不同方面得到印证。对于小微企业,太仓提供“承诺即入制”服务,申请人只要做出相关承诺,即可直接给予办理,并配套“一业一证”综合许可,实现企业准入即准营。落实和推进涉企“免罚轻罚”清单制度更是让企业直接受惠。据太仓市司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林峰介绍,通过落实涉企“免罚轻罚”清单,从2022年到现在,太仓市已在874件符合要求的免罚案例中,为企业减免2177万元。长期以来,太仓年年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如今已升级至“6.0版本”,在“5E·太舒心”品牌的引领下,太仓深入实施减税降费、稳岗惠企等各项政策,实体化运行企业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推动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精准直达”。为了能够匹配企业的产能发展需求,国网太仓供电公司甚至能在企业增容改造过程中,做到不停电作业,使用户无感切换,不影响正常生产。“企业的需求千差万别,为了让在太企业能够舒心、安心,我们一直千方百计提升服务水平,企业服务中心背后,是所有政府服务人员,进一扇门、上一张网,便能办成所有事。”太仓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万芬奇介绍道。为了让来到太仓的人能够安居乐业,太仓还使出首次考察补贴、青年人才驿站、人才公寓等一连串“杀手锏”。首次到太的求职者,均可申请考察补贴,首次考察补贴推出2年多以来,已有1万多人申请,8000多人拿到补贴,近3000人最终留在太仓。当前,太仓能够自信而有底气地告诉所有人——“人到太仓就有房”。太仓现已推出投用5059套人才公寓,接下来将完成1万套人才公寓的初步建设目标,构建完善教育、医疗、休闲等全方位人才“生态圈”。细看太仓,这座以发展速度而表现突出的城市,实则“拼”的远不只是速度,更有长期积淀的人文温度和久久为功的城市厚度。

  江苏省淮安市  数字赋能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

  近日,2023年全国政协报刊发行工作会议举行全体会议,淮安市政协等9个省市政协作交流发言。市政协主席戚寿余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数字化成果赋能政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题,分享了淮安市政协数字赋能工作的经验做法,受到会议肯定并推广。

  一是打造“数字政协”平台,推动履职空间全面拓展。按照“方便简便、有用管用、创新领先”原则,谋划打造以“两端一网一微一程序一中心”为主要内容的淮安政协“数字政协”系统,实现政协履职智能化、委员管理数字化、机关服务信息化。

  二是打造“码”上议平台,推动服务为民走深走实。以二维码为载体,在全国率先创建线上线下融合互补的“码”上议协商议事新模式,“码上议”被百度百科收录为词条,获评2021年全省政协工作优秀创新案例第一名,入选2023年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

  三是打造“慧”提案系统,推动提案工作提质增效。运用语义识别、语音机器人等新技术,创新打造以智能化为主要特色的“慧”提案系统,实现提案质量、办理质量、服务质量“三提升”,并获评2022年全省政协工作优秀创新案例设区市第一名。

  四是打造“融”文史模式,推动文史功效更好发挥。积极推动文史工作数字化转型,推进文史阵地“融”、队伍“融”、传播“融”,让文史工作走出书斋、走进社会。

  五是打造“政”宣传品牌,推动政协影响持续扩大。坚持把政协宣传工作融入党的宣传工作大局,借力用好主流媒体,建好用好自有媒体,形成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政协宣传工作格局。

  浙江省金华市  出台30条乡村振兴支持政策

  近期,金华市区《乡村振兴支持政策三十条》出台,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高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打造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金华样板。

  一、为全力保障“米袋子、菜篮子”有效供给,要稳定粮食生产、加强保障性蔬菜基地建设、提升改造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保护耕地质量。

  二、把田种好有奖励。在落实中央、省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基础上,对全年稻麦复种、旱粮种植面积达到50亩以上的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给予每亩215元的规模种粮补贴;达到省级规模种粮动态补贴政策触发条件后,在省政策基础上,市、区财政按水稻亩均化肥、农药成本上涨额的20%(向上取整)给予配套补贴,按财政体制分成比例分担;在省油菜扶持政策基础上,对当年收获油菜籽5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市财政根据区级政策给予配套补助,最高补助每亩120元;对以粮食生产为核心的稻渔、稻禽共作等稳粮增效模式达到50亩以上、稻菜种植20亩以上、稻菌(药)种植5亩以上的生产经营主体,每个奖励1万元;开展市区优秀种粮大户评选活动,对获得一、二、三等奖的种粮大户分别奖励10万元、8万元、5万元。

  三、产业示范发补助。为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带)建设,支持各区围绕市区主导产业、两头乌猪、佛手等特色产业和预制菜等新兴产业,结合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重点打造一批空间相对集聚、设施装备先进、产业链条齐整、引领性示范性强的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标志性成果展示区。对示范区内的支撑项目,采取竞争性立项方式给予不超过总投资50%的补助,单个项目原则上最高补助不超过500万元。《政策》对推进金华两头乌产业振兴发展、推进茶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推进林业产业发展和推动乡村创业创新平台建设作出专门的政策支持。

  四、科技赋能给奖励。为持续深化农业“双强”行动,支持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实施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通过验收后,按国家、省立项补助金额的50%给予奖励;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金设立常驻型实体化运作的农业技术转移机构,设立首年每家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补助,后续按年度考核结果,每家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奖励。《政策》支持全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先进适用农业机械推广应用,推进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创建。

  上海市  聚焦特色产业深化“一园一特”

  近年来,上海把建设特色产业园区作为招商引资和园区发展的重要手段,围绕特色产业园区先后出台了多个政策,引导各区聚焦特色主导产业,深化“一园一特”,强化新赛道和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更好培育创新发展“核爆点”。

  一、上海出台特色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10月9日,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要求按照市委部署,推进我市特色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升级版。会议原则同意《上海市特色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并指出,特色产业园区是上海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的重要引擎。各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大会精神,着力打造优势更优、强项更强、特色更特的园区经济,更好助推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企业集聚密度,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和硬核科技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聚集发展。要加大创新引领力度,引导各区聚焦特色主导产业,深化“一园一特”,强化新赛道和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更好培育创新发展“核爆点”。同时,要推动智慧园区、绿色低碳园区建设,加快推广“工业互联网+绿色制造”新模式。要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加大力度推进“工业上楼”,加快建设标准化、高品质产业空间载体,并提高园区服务专业化水平,将特色园区打造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服务首站”和“标杆区域”。

  二、上海特色产业园区典型案例:上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2013年,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和嘉定区政府共同成立了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2018年,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牵头建设了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为嘉定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奠定了平台优势。通过与汽车产业发展的相互促进,嘉定形成了智能传感器产业“产学研用”的闭环和集聚。嘉定是上海集成电路产业“一体两翼”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体”是张江,“两翼”分别是临港和嘉定,其中嘉定重点发展以传感器为核心的集成电路及物联网芯片产业。2019年,嘉定工业区设立上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重点聚焦智能硬件、智能驾驶、智能机器人、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应用领域,发展基于MEMS半导体工艺,涵盖力、光、声、热、磁、环境等类目的智能传感器产业。目前,园区已集聚沪硅产业、新傲科技、中科神光、迈柯博、联影微电子、禾赛科技、水木蓝鲸半导体、共进微电子、利扬芯片、道生物联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遍布传感器芯片设计、制造、材料、系统、应用、封装、测试等产业链不同环节。

  三、上海特色产业园区典型案例:上海奉贤东方美谷。东方美谷(原奉贤现代农业园区)成立于2001年,规划占地18.49平方公里。“东方美谷”不是一个物理概念上的园区,而是一个以奉贤区全域为载体,以“美丽健康”概念相关的产品轴、服务轴、产业轴3大坐标系构成的“三维立体产业体系”。在产品轴坐标上,由研发、生产、包装、销售等环节构成;在服务轴坐标上,由原料采购、ODM设计、OEM生产、检验检测、营销策划、品牌推广等配套功能构成;在产业轴坐标上,通过产品展示、用户体验、美容护理、医药保健、贸易流通、互动咨询等“产品+服务”业态,实现应用拓展和价值链延伸,构成一个多层次立体系统。抓住企业的共性需求,东方美谷设置了研究中心、监测中心、展示中心、设计中心、营销中心、体验中心、行业服务中心、专家指导中心等八大中心。比如营销中心借助展示中心的载体功能,依靠“互联网+”手段,加速企业产品及服务的品牌推广和市场开发;行业服务中心为入驻企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和专业服务,如协助代办进口化妆品报批、行业资质认证与申请以及各类协调服务。

  四、上海特色产业园区典型案例:上海碳谷绿湾。上海碳谷绿湾产业园规划面积13.19平方公里,位于长三角1小时经济圈核心位置,东临上海化工区、南与上海石化毗邻,重点发展绿色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产业及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已形成集研发孵化、生产制造、检验检测为一体的专业化工新材料基地,是“上海湾区”的重要产业平台。上海碳谷绿湾为上海特色产业园之一,95%以上的产品跟“碳”都有密切关联,包括碳纤维复合材料、功能性膜材料、电子化学品、高分子增材制造材料等新材料。园区是上海石化、上海化工区配套园区,与“上海化工区、上海石化”跨区域实现要素资源共享。实现“基础设施共有、功能平台共享”的有公共实验室、专业仓储设施、化工公共管廊、碳纤维技术研究院、污废处理设施、化学品检验检测中心等。园区企业所需氢气、氮气等工业气体,均由上海石化通过管道系统提供,内部企业也可便捷地获得价格更便宜的原料。

  五、上海特色产业园区典型案例:上海张江药谷。上海张江药谷为张江科学城的核心板块,与上海医谷(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在产业链上紧密联系。基地一期占地约1.5平方公里,以国家级科研院所等服务机构和跨国公司产业化项目为主,还有部分创业孵化企业;基地二期占地约1.5平方公里,建设生物医药科技园、研发A区、研发B区等,培育了一大批生物医药瞪羚企业、准独角兽和独角兽企业。张江药谷已树立了创新药的“张江品牌”,布局有中科院药物所、国家新药安评中心、张江药物实验室、蛋白质设施等数十家科创基础设施,拥有完善的生物医药创新体系,形成了创新要素密集、创新药成果突出、产业综合实力突出的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张江药谷培育的一类新药上市数量近全国的1/3,张江药企在长三角辐射溢出项目超200个,在全球开展的创新药临床试验项目超50个,2020年跨境技术许可交易量占全国的近30%。

  广州市  知识产权保护举措入选国务院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第二批典型案例

  近日,国务院发布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第二批典型案例,广州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广仲)知识产权保护举措作为广州市唯一代表上榜,同时该案例也是仲裁界唯一的案例。

  一是注重联动共享。加强与商事调解、行政执法、诉讼等解纷机制的信息交互、资源共享、政策共商,合力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与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建立诉调对接工作机制,与天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打通“行政调处”与“仲裁调解”的通道,高效落地广州市行政调处案件引入仲裁解决首案,助力知识产权纠纷多元解决。知识产权案件稳步增长,十年间,案件量实现17倍增长,案件标的额实现12倍增长。

  二是创新服务模式。首创集谈判、调解、仲裁“三维一体”的知识产权ODR机制,案件全程线上处理,八种语言实时互译,突破时空及语言障碍,深入建设知识产权在线解纷平台。研发上线全球首个智能机器人“云小仲”,推行远程庭审等技术手段辅助仲裁程序,实现知识产权仲裁全业务网上办理,有效节约当事人时间和经济成本,增强当事人获得感、幸福感。

  三是探索行业前沿。数字经济案件中的知产案件逐年增加,平均增幅达20%。广仲积极开展元宇宙仲裁法律服务研究,建设全球首家元宇宙仲裁院,启动全球首个虚拟仲裁庭室,5天内裁决全球首宗虚拟世界财产纠纷仲裁案。开发智能仲裁员助手,落地全球首个AI仲裁秘书“仲小雯”,推动仲裁与前沿科技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服务质效,实现知产仲裁全业务网上办理和全方位智能服务,借助“智慧仲裁”探索数据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新路径。

  四是加强国际合作。率先试水国际商事仲裁跨国远程庭审,发布全球首个互联网仲裁推荐标准即“广州标准”,现已获得50余家境外机构签约认可,设立有效衔接域外仲裁规则的“3+N”庭审模式,面向全球持续推广《国际仲裁合作南沙共识》与“四个共享”仲裁协作机制,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金砖国家”、APEC成员国和RCEP缔约国等相关部门和机构的交流合作,助力国际知产仲裁高质量发展。广仲2022年涉外知产案件量同比实现翻倍增长,服务区域已从内地扩展至欧美、阿拉伯国家等地区。

  江苏省镇江市  创成“三个示范”推动城乡建设碳达峰

  镇江市自2014年起先后获批省级绿色建筑示范城市、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示范城市,先后实施了镇江新区绿色建筑区域性示范、中瑞(镇江)生态产业园和镇江高校园区绿色建筑集中示范、西津渡历史街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示范,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省绿色建筑发展、建筑产业优化升级作出了有益尝试。

  一、全面执行绿建设计标准。2015年7月起,镇江全面执行绿色建筑设计标准,涌现出新区文化服务中心、港南路公租房、中瑞生态产业园、扬中金陵菲尔斯大酒店等一大批高星级绿色建筑项目,特别是新区检测基地超低能耗与被动式省级示范项目,引领了镇江市75%节能率绿色建筑的实施推进。

  二、加强公共建筑能耗监管。今年7月,镇江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示范城市顺利通过省住建厅评估验收。验收专家委员会出具的验收意见认为,镇江以机关办公建筑、宾馆饭店建筑、商场建筑、医疗卫生建筑以及文化教育建筑为重点,完成了19个项目共70.13万平方米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示范;由第三方机构对节能量进行审核,核定年节能量6771.48吨标煤;同步开展配套能力建设,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既有建筑改造方式,为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规模化、高水平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公共建筑具有总量大、分布广、类型多等特点,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潜力巨大。在节能改造示范的同时,镇江加强对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用能情况的调查统计和分析评价工作。镇江市建筑能耗监测中心自2014年运行以来,直到目前,共监测537栋建筑,总建筑面积1847.15万平方米。《镇江市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研究及制定》课题于2020年9月通过省住建厅验收,成为镇江市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标准,指导公共建筑合理用能。

  三、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镇江持续推进装配式建筑,推广装配化装修,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不断迈上新台阶。注重源头控制,将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指标纳入土地出让条件,保障装配式建筑相关指标落地。推广标准化,在全省率先编制镇江市装配式混凝土预制楼梯设计技术导则,在全市推广装配式建筑预制楼梯标准化设计。鼓励配套产能建设,目前全市现有装配式建筑PC生产企业12家,模块化生产企业1家,装配式装修生产企业1家,全市PC生产企业设计年产能达106万立方米。同时相关内墙板、外墙装饰保温、单元式幕墙、模具加工等多种配套产业同步发展,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配套产业链。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