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喜乐首创的长56米、直径1米的龙头蜈蚣风筝,象征着中国56个民族大团结。这个“庞然大物”可拆卸、可折叠,收藏运输方便。

薛喜乐几十年放风筝、做风筝、琢磨风筝,乐此不疲。

榕城“出花园”成人礼活动中,少年们放飞薛喜乐制作的风筝,体验传统文化魅力。
傍晚,位于揭阳古城思贤路的“飞鸢斋”风筝艺术工作室,门口的纯手工金鲤鱼灯在夜色中点亮,室内弥漫着竹香与糨糊的气息,75岁的薛喜乐俯身于一方堆满竹篾的木案前,手中一把篾刀游走如笔,一根毛竹应声裂成片片薄篾。“这竹子好,纹理直、韧性强。”他轻声说道。这里是揭阳风筝的传承现场,一项跨越800年的技艺,正在薛喜乐的指尖悄然苏醒。
竹骨彩衣里的匠心传承
揭阳风筝的制作技艺精髓,全在“扎、绘、糊、放”四字之中。
扎骨架是基础。薛喜乐展示着手中的竹篾:“每根竹篾都要削得头尾均匀,倒去棱角。绑扎时力度要恰到好处,紧了易断,松了会散。”他拿起一个蜈蚣节片,直径50厘米的圆圈上,横竖竹篾交叉成十字,结构精巧如建筑。
绘彩是赋予风筝灵魂的过程。在他的工作台上,摆满了各种毛笔和国画颜料。“蝶类要先蘸墨汁勾画脉络,再上色彩。老鹰要用灰黑色表现其威猛,金鱼则要红白相间显其灵动。”他特别指出,揭阳风筝的色彩多采用红、绿、黑、白等对比强烈的颜色,在空中格外醒目。
裱糊最考验耐心。“纸质或绸质的面料要用香糊均匀涂抹,粘贴时不能有丝毫皱褶。”薛喜乐演示着裱糊技巧,“潮汕人将制作风筝称为‘糊风禽’,可见这道工序的重要。”
放飞则是最终的检验。“纯手工制作难免有偏差,要通过试飞来调整。放得上天的才叫风筝,否则只是工艺品。”薛喜乐轻抖手中双飞蚕蛾(蝴蝶),竹弓嗡鸣,“风筝有声,方算有魂”。
薛喜乐出生于榕城区西马路一个木工世家。祖辈、父辈均是当地有名的木匠,同时也是制作风筝的行家里手。“我们薛家世代做木工,手艺人家的孩子,从小就得学点真本事。”薛喜乐回忆道。他的太爷爷是当地有名的木匠师傅,在制作家具之余,也擅长扎制风筝。自幼随父学艺的薛喜乐,常耳闻薛家传统风筝、鱼灯艺术趣事,也迷上了风筝制作。几十年来,放风筝、做风筝、琢磨风筝成了薛喜乐业余生活的最大乐事。
“最开始学的是最简单的‘大头鲙’风筝,一张旧报纸、几根竹篾就能做。虽然简单,但看到自己做的风筝飞上天,那种喜悦至今难忘。”对于薛喜乐来说,学习风筝制作的过程,是一段充满乐趣和温馨的记忆。
“父亲常说,做风筝和做木工是一个道理,都要讲究骨架端正、结构合理。”薛喜乐说,风筝是用线索牵引、凭借风力飘飞的工艺美术品,制作需具备竹工、木工、钳工、美工基础,还要懂得力学、物理、几何知识。一件好的风筝作品,往往需要花费十天半月甚至更长时间,尽管过程很考验耐心,但他却视为乐趣。
为了精益求精,薛喜乐还专门养金鱼、养鹦鹉,捕捉蝴蝶制作标本,深入研究动物的结构和飞行姿态。生活中,他不断思考,日常中的一片羽毛、一个塑料瓶盖、一件小玩意,都能启发他的创作灵感。
写在云端的文化记忆
在揭阳,风筝不仅是玩具,更是承载着民俗记忆的文化符号。
风筝艺术作为揭阳民间一种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游戏活动,在揭阳流传久远。据称,风筝传入揭阳肇于宋代,旺盛于明清,为当地在京城或者外地做官、经商的人从京城引进。相传,明代著名理学家薛中离首创八卦风筝,并题诗云:“横捆竖扎似卦符,乾坤旋转自呼呼。左离右坎添鹞翼,牵放扶摇赛天书。”讲学之余,他常与学生在桑浦山麓宗山书院前的中离溪边放风筝。
清初,揭阳放风筝活动已很兴盛。潮州太学生陈珏到海丰做客路过揭阳,见村村展现放风筝的美景,曾作五言《海丰道中见纸鸢》咏叹:“客路当重九,村村见纸鸢。秋空真旷远,平地忽高翩。轻薄风资力,升沉入楃权。遥看一缕断,知落阿谁边?”清末揭阳知名画家林天筠也有题风筝图诗记趣:“送你纸鹞上天挂,五十铜镭画只半;揭阳北门夏布老,买了风筝又添线。”
清末至民国抗日战争前,揭阳进贤门外大埔(今榕城区东风广场)每年都有风筝竞飞活动,涌现一批风筝艺术高手。揭阳民俗放风筝多在农历九月重阳节前后,人们把风筝放得高高,许以心愿,意谓“衰运”尽去,“好运”重来。
如今,从农村乡间到城市绿地,放风筝已经成为普遍的休闲活动,且从过去的季节性活动延伸为全年可进行的休闲方式。然而,空中那些五颜六色的风筝,已经很少见到纯手工制作的了。作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揭阳风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薛喜乐依然恪守着老祖宗传下的全手工制作流程。
他不仅在传承,更不断创新,还把国家大事和潮汕文化融入风筝创作中。201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薛喜乐首创了长56米、直径1米的龙头蜈蚣风筝,象征着中国56个民族大团结。这个“庞然大物”可拆卸、可折叠,收藏运输方便,这个技术后来也被很多同好仿效。之后,薛喜乐又玩出了很多“新花样”,不但创作出了会动会响的风筝,还将绘画、诗词、书法融入风筝制作中。近年来,他还尝试在风筝上加入活动部件。采访期间,他展示了独家作品“单蚕蛾(蝴蝶)”:“你看这只蚕蛾,眼睛是用小风车做的,迎风会转;下翅是半软体的,飞起来会飘动,活灵活现。”小小的风筝,在他手里越做越有文化特色,越来越有情趣内涵,简直成了活的工艺品。
近年来,在市、榕城区文化部门的支持下,他办班吸收了10多名学员。同时,他还多次义务开展暑期风筝制作培训课,向小学生传授揭阳风筝制作技艺,并常常到望江广场、市委党校广场、榕江河畔等地,与风筝爱好者交流制作及放飞技艺。每次走出揭阳到外地城市参加风筝的扎制、放飞表演,他都不忘宣传揭阳,宣传揭阳风筝。
“如今放风筝的人越来越多,只是会做风筝的人却越来越少。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加入‘追风筝的人’队伍中,让这门古老技艺能更好地传承延续。”薛喜乐表示,只要有人愿意学,他都会倾囊相授,“只要还有人愿意看、愿意学,这门手艺就不会失传。”
非遗名片
揭阳风筝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是潮汕地区独特的民间艺术。以竹为骨,纸绢为帛,纯手工制作,融扎、绘、糊、放四道工序于一体。其造型多取自动物、昆虫,如蜈蚣、蝴蝶、老鹰等,色彩鲜艳,形态逼真,尤以“弓弦发声”与“可折叠设计”为特色。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薛喜乐承袭家学,创新大型风筝工艺,赋予传统技艺以时代生命力。揭阳风筝不仅是空中画屏,更承载着潮汕人的匠心与乡愁。
2013年,揭阳风筝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撰文:李桂莹 摄影:郑楚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