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游神泉水仙宫
来源:揭阳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6-09-01 08:31:14 浏览次数:- 【字体: 分享到:
 

    神泉水仙宫位于惠来县神泉港口东侧,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是神泉先民为纪念历史上因治水而名垂青史的大禹而修建的。因大禹被后世称为“水仙”,故神泉先民把庙宇命名为“水仙宫”。

  神泉水仙宫是一座潮汕下山虎格局的古建筑物,占地面积约200多平方米,有门厅、后厅、天井。门阶有三级石条,门是三山门,有门前厅和门后厅,天井之后是后厅,供奉着水仙大禹的神像。神泉先民为何要兴建水仙宫呢?据神泉镇文化站原站长、惠来县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苏文炳介绍,兴建水仙宫,目的是为了治水。清乾隆元年之后,神泉西门一带商业逐渐繁荣起来,形成了一个新社头,名叫新兴社。那时,每逢天降大雨,海水涨潮,新兴社便成为一片泽国,居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特别是商铺货物损失十分严重。此时,人们便想起了大禹,认为大禹是水仙,可以恭请他来治理水患,于是便在乾隆四十五年建起了水仙宫。

  在水仙宫门匾上,镌刻着“水仙宫”三个大字,奇怪的是,在仔细观赏之后,人们一定会发现:三个字应该是两位文人所书,因为“水仙”二字与“宫”字笔画力度有异,风格不同,这是何故?苏文炳介绍,这里面有一段精彩的故事呢!原来,“水仙”二字的作者是梅县进士宋湘,因宋湘与神泉举人胡良谟同是乾隆四十四年考中的举人,乾隆四十五年,宋湘到神泉拜访胡良谟,恰逢水仙宫接近完工,胡良谟知道宋湘写得一手好字,便邀请他为宫门匾额题字,宋湘欣然应约。胡良谟吩咐建宫主事赠送宋湘润笔费30两白银,建宫主事却暗中克扣10两,仅送给宋湘20两,余湘知道此事后只交付“水仙”二字,把“宫”字藏进袖袋,乘船离开神泉港。胡良谟获悉后,责令主事带上10两欠银追赶,务必要将“宫”字索回,但事不遂愿,宋湘离岸前将字托付船夫,却被船夫当做废纸投入波涛之中。没有了“宫”字,怎么办呢?适逢这年朝廷恩科取士,擅长书法的神泉秀才胡世宁考中举人,乡亲们请他写“宫”字补上,传说当时胡世宁一口气写了数百个“宫”字,以期选择一个与“水仙”二字风格相近的,但终因笔力深浅,风格的差别无法弥补。

  苏文炳告诉笔者,兴建水仙宫的这块地,被堪舆家视为“虎地”,说是老虎要来饮水,临水观海,十分威武。古时候,水仙宫右翼有一枚龟头石,可惜在上世纪60年代开荒造田时被炸掉了。现在,水仙宫西北侧有宋大峰庙和玉华宝塔遥相呼应,西南是浩瀚的大海,的确是一块风水宝地。奇怪的是,自从水仙宫建成后,海潮从来没有淹没水仙宫大门门槛,无论是多大的潮水,涨到大门门槛也就退了回去。这里的水患基本解除了,数百年来,人们对水仙大禹解除水患十分感激,经常到水仙宫进香,纪念大禹治水功德。

  参观神泉水仙宫,笔者最感兴趣的是大门口的三条石阶。数百年来,络绎不绝的游人大多是抬头仰望大门匾额上的“水仙宫”三个大字,却极少仔细观察脚下的石阶。每当笔者俯下身子,仔细观赏这3条粗糙的石阶时,就有一番感慨在心头:这3条石阶是挡潮石,每当潮水涌到宫前,就被它挡在宫门外,任咸蒸卤浸,它总是默默地、静静地横亘地面,毫无怨言,保护着水仙宫免受咸潮入侵,保护着水仙宫后的黎民百姓;这3条石阶又是垫脚石,数百年来,南来北往的游人欲观仰水仙宫,一定要踏着它方能进入大门,才能看到水仙宫的真容。抚摸着粗糙凹凸的石面,笔者仿佛听到,惊涛拍岸之音,与渔村女人们在水仙宫里的默祷声,交汇而成一段动人的旋律;仿佛看到一批批渔民在水仙宫前的港口上乘风挂帆,将一串串劳动号子撒向大海;仿佛探测到海市蜃楼在宫前的海面上再次浮现,数以万计的群众争先恐后地涌向海岸观看变幻莫测的奇观;仿佛置身于一群小小的鱼儿当中,趁着大海涨潮之机,聚集在阶前嬉戏,用小小的嘴巴轻轻吻着石面,水仙宫前的水面上,瞬时泛起阵阵涟漪……

  神泉水仙宫是渔民与风浪搏斗的历史见证,也是神泉人与大海和谐相处的象征!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