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风格独特的榕城破门楼郑
来源:揭阳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8-08-08 15:22:53 浏览次数:- 【字体: 分享到:

 
榕城破门楼郑。


每年正月十一举行的破门楼郑“翁仔灯盛会”热闹非凡。


 惟妙惟肖的“翁仔”。

顺着进贤门的护城河向北走,到绕绿书庄(今中山街道办事处办公场地)转入祜记祠堂,在祜记祠堂隔邻就是破门楼郑。低矮简陋的门楼咋看不显眼。门楼匾额“通德遗徽”是行书浮雕,让人想起粤东郑氏家庙的门匾也是书写这四个字。智、仁、勇,此三者天下之通德呀,“遗徽”乃身前的美德。门匾题字无非叫子孙后代铭记做人的准则以德为尚。

踏进门楼一眼望去是一个三进二天井的潮汕建筑大屋,而中厅没有屋顶,据郑氏族人介绍,破门楼郑因该地属火局,中厅屋顶不能建屋盖,地埕还要埋一块带孔八卦石以通火路,故此这一建筑被人们俗称为“破门楼”。有人说风水是迷信,其实不然,古人的智慧是莫大的高明,破门楼郑位于市区黄金地带,自古以来寸土寸金,在不多的土地上盖上这座大屋显得有点拥挤,假如中厅盖上屋顶,屋中可谓是乌天暗地,空气浑浊。把中厅屋顶去掉,不仅解决了采光问题,还增加了空气流动,还有一片空地可供活动,一举多得,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

在门楼与天井之间有一条横巷,在大屋两旁各建有两座下山虎。三座大屋并排坐西朝东,气势不凡。大屋的右边对面古时有六间小平房,左边建有四间,与门楼齐坐,是郑氏家族的杂物间。这样龙虎边不相称的格局,却是设计师专门设计的。右边火巷有厝间,左边的火巷是竹竿巷,供族人交通之用。火巷各有二座“下山虎”也是坐西向东,而大门朝火巷。三座大屋的后阴有两排,第一排是由规模较大的三座“下山虎”组成。第二排与揭阳学宫隔邻,建有从厝五座,中间三座厅门坐西朝东,首尾两座厅门坐北朝南、坐南朝北,有高屋建瓴之势。整座破门楼郑占地3000多平方米,有108间房子,18厅9个天井。破门楼郑其规模之大,布局之完整,设计之合理,是一处独具一格的潮汕古建筑。

破门楼郑建于何时,有两种说法,一说建于明代洪武年间,一说是清代康熙末年棉洋(今属月城镇)十三世郑文信于此开创破门楼郑。郑文信在县城谋生,稍微发财之时置买破门楼郑一处居住,后来事业有成,渐渐购置周围地产,统一设计,形成如今的破门楼郑大屋。所以,郑氏族人把文信公视为破门楼郑始祖。从破门楼郑的建筑格局来看,应该是第二种说法较可靠。

破门楼郑还有一处与众不同的地方。门槛外有一方青石略高于地面三公分左右,此石名曰“出丁石”,传说凡是想生男孩的人家,来此处踏上“出丁石”,就有生男孩的希望,破门楼郑男丁兴旺也是源出于此,延续至今的正月十一破门楼郑摆“翁仔灯”民俗应该有些因缘。但据郑氏族人介绍,翁仔灯的由来也是充满了潮汕特色。翁仔灯的前身是由棉洋郑氏花灯衍化而来。相传棉洋郑氏子孙凡生育男孩的族人,必于次年正月十一至十五元宵夜在祠堂内墙壁摆一屏泥人屏,以祈求来年财丁兴旺(潮汕方言“灯”与“丁”同音)。久而久之也就约定俗成,且越摆越兴盛。摆灯的习俗自此也就在棉洋郑氏流传开来。一直到清代康熙年间,棉洋郑氏十三世郑文信到榕城创建破门楼郑,而后人丁日渐兴旺,就把棉洋郑氏摆花灯习俗衍生到破门楼内中并加以细化,形成一种独特民俗文化“破门楼郑翁仔灯”。

“翁仔灯”顾名思义以人物为载体,大多以潮汕地区喜闻乐见的戏剧故事、人物故事、惩恶扬善等题材所制作。诸如:“海瑞打严嵩”“姜太公遇文王”“京城会” “仙姬送子”“桃花过渡”“二十四孝”等。形象地把潮汕文化以翁仔灯的形式展现出来,配上灯光蜡烛,熠熠生辉,形成独特的靓丽风景。也因郑氏族人摆“翁仔灯”人丁兴旺,不少族人及游客也都争相到破门楼郑请“翁仔灯——大白弟”讨个好意头。传承了300多年的“翁仔灯”一度因抗日战争等多方面原因停办了60多年,一直到1993年才恢复举办。这也得益于以郑俊喜等老一辈郑氏族人的挽救,避免了潮汕文化瑰宝失传。并且成立了以郑俊喜为首的“破门楼郑翁仔灯文化研究会”。积淀在破门楼郑的古老文化焕发时代的魅力,每年正月十一榕城万人空巷争着拥到破门楼郑看“翁仔灯”,旅外乡亲想要子嗣的也专门翻山涉水赶来参加“翁仔灯”盛会。故此,破门楼郑“翁仔灯”民俗被誉为潮汕民俗文化库中的瑰宝。

纵观潮汕民居百观,破门楼郑的建筑风格与建筑布局是绝无仅有。2014年4月11日被列为揭阳市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这一座300年多年的古建筑,没有过多的雕梁画栋。斑驳的墙面被岁月印上道道伤痕,天井的青石被无数脚印磨得发光,没有盖顶的大厅享受日月精华,分享给祈望幸福的人们。破门楼郑将伴随着一年一度的“翁仔灯”越摆越兴旺。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