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榕城:环境得天独厚 水城情韵醉人
来源:揭阳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6-03-09 14:46:39 浏览次数:- 【字体: 分享到:

  编者按:榕城区委五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保护与开发并重的理念,加快城市核心区改造更新。加快古城保护,进一步完善古城4A级景区规划设计和市政广场及配套工程项目的设计方案,启动南浦渔歌景观项目建设,配套完善游客服务中心。

  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自启动“古城文化游”以来,榕城区进一步整合古城旅游资源,积极打造古城文化旅游聚集区,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知名度。为进一步继承、弘扬榕城传统文化,助推“古城文化游”,本版将推出“弘扬榕城传统文化,助推‘古城文化游’”系列专题,邀请我市著名潮汕乡土文化专家,从地理、人文、建筑、古村等多个方面,对榕城传统历史文化进行解读,敬请读者垂注。

  无形的北回归线从这片土地穿过,它所携带的灿烂阳光、丰沛雨水,绵长六七个月的夏天,以及来自浩淼大海交替嬗变的季风,扣合着海潮不息的涨落,为南国这个河口港口城市,带来了丰富的物产、永不褪色的葱郁,造就一代代依山傍水成长的人民大众,用自己的勤劳智慧,营造了一座文化泽被的岭南水城、文化名城。

  古老的地质,简明的地形,宜人的气候和良好的生态

  榕城位于潮汕平原组成部分的榕江平原上,地质年龄大约在120~140万年之间。早期为南北河流冲积物堆积而成,海浸后才形成完整的三角洲。

  同时,地质活动使榕江平原的构造运动与潮汕平原的其他地方明显不同。潮汕平原总体而言呈上升状态,而榕江平原却表现出相对下沉的现象,主要区域是揭东新亨至榕江口这榕江下游一带,这使榕江河床多泥质,蛇曲特别发育,流量虽小,但下游水深无淤浅之病,3000吨汽轮可趋潮直达城下,且四季通畅;潮汐明显,南河涌至三洲,北河涌至罗山。在潮汐作用影响下,海水能倒灌城西部分河段,天旱时局部稻田可出现盐碱化作用;下游地下水矿化度达1~3克/升,比潮汕平原的其它河系都高,系地盘下沉,地下水运动缓慢,盐类富集作用增强所致。

  丰富的江土、花岗石、膏泥以及瓷土,都是古老地质的产物,也都在历史上为社会生活与生产所充分利用,对形成地方产业结构、产业特色,发挥了巨大资源作用。

  把地形的存在状况描述为“简明”两字,是因为按照科学标准衡量,榕城只有最高点海拔329.2米的山岗,只是丘陵类型的地形;而平地海拔在10米以下,是典型的平原。榕城只有丘陵和平原两类地形。

  丘陵指的是紫峰山、紫陌山、南面山和黄岐山这些山岗。无一例外为花岩红土山,土层肥沃,矿物质丰富,植被良好,绿化程度甚高。绿化程度高,并非完全是自然的恩赐,其实早在民国以来,已先后组织过多次不同规模的垦植、绿化,大种树木与营造果林。

  宜人的气候,指的是榕城光热充足,冬暖夏长、四季不明的适宜生物生长、人类生活的条件。这个条件使榕城一直以来是水稻高产区,是亚热带作物香蕉、杨梅、芒果、荔枝、龙眼等的高产区,是锣鼓石红花榱、汤前风扣梨、奎地乌叶荔枝等著名特产的原产地,也才是人均寿命比周边大部分地区长,百岁以上人瑞比比皆是,非常密切的环境条件。至于90岁以上的寿星,愈是如繁星密布,不胜枚举。

  至于生态,愈是和气候密不可分。粮食作物品种与产量,是人为适应气候而作的选择与利用的结果。榕城作为历史悠久的水稻、番薯高产区,作为水稻、番薯的良种之乡,是先民智慧与自然条件和谐高融的结果。而本地多至70多个的蔬菜品种,150多种的花木,是在得天独厚的本土气候条件下科学栽培成就的一个重要表现。水果品种多,产量高,品质好,也得益于自然的天助。

  山光水色,哺育佳丽;古迹迭出,胜趣多多

  榕城的山岭,因为独特的造山运动、独特的气候环境,乃至独特的经营,因之有着巨大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是人们悠闲养生以及旅游体育的优越去处。

  从宏观上去看,“紫陌春晴”与“黄岐晓翠”都是影响深远的揭阳八景的各一景。这些以秀丽为特色,以烟云萦绕为动态的景色,以其独到魅力,美丽了榕城的历史,也养育了一代代南国佳丽。近山乡村,不但素有寿星高照,也每聚美女如云。

  紫峰山有诸多奇石构成的天然景观,吸引着古往今来游人如鲫,络绎不绝。兼具山光水色之胜的桂竹岩,从石磊立,碧湖承影,绿树掩映,泉声琤淙,自清代以来,一直是文人学士游会畅咏之所。清末福建巡抚丁日昌,曾经邀集邑中骚人雅集唱和,乃至编成煌煌诗集,为一时盛事;南面山的“石水缸”,以山峡水流的长期冲击,而在出山处形成若干巨大的圆形石窟(有人以为“冰臼”),水清且凉,兼有载体的奇趣,落泉的助兴,成为居人戏水消暑的绝佳去处;黄岐山崇光岩、小有洞天以及竹岩光诸处,怪石嶙峋,胜状迭出,自宋以降,非但有文坛、方外高人争为憩所,而且每有吟咏付刊,因而形成文采斐然的摩崖石刻汇展之区,为默默无闻的山林,增添无数的情韵。

  以山体为依托,许多名木奇树,临风屹立,为所在增添无限秀色,以及耐人寻味的风物传统,或者求知的畅然。黄岐山侣云寺前的连理秋枫,是粤东同类树种而唯一高龄800以上者;同在黄岐山,而具体生长于“虎头岭”桂马饮泉处的一棵异树,虽无满身的掌故和诗文,但是它能结出满树让古今众多博识广闻的人们无法知名的果子,而又以虽然无毒可食但浓浓的酸味,嘲笑世人的无知。

  榕城山虽不高,灵异不乏;树不参天,棠荫非狭;石无庞大,包孕未浅。于是,成为与古城交相辉映的旅游资源。一经浓妆淡抹,便可千秋各呈,作为不同追求游人的理想去处。

  岭南水城,如画情韵;河口古港,助力开放

  自南宋绍兴十年(1140)开辟各县治、港口和商埠以来,榕城就以独特的水城风韵和通畅的水运优势,构成了少有的城市形象和经济特色。

  “北窖通南窖,前溪接后溪,暗随潮上下,分绕县西东。”

  “古榕潮汐地,百折绕平田。吞吐涵明月,盈虚漾碧天。”

  “城中竹树多依水,市上人家半系船。”

  “秀绝双溪迎紫气,三阳江上月三更。采珠人远练光净,捣存声高蟾别清。风岭朽衫浮碧白,至川芹藻浸空明。”

  “环城奇树傲群峰,载入清溪翠影重。”

  无数描绘古城水色潮声的诗歌,是榕城作为岭南水城的形象文献。

  内、外两个河网相套,潮汐明显,以船为车与奇树环城,正是榕城作为岭南水城的特色所在。明清以来相继评选商定的“揭阳八景”,除“紫陌春晴”、“黄岐晓翠”两个远景之外的其余六景,大都是这一水城的具体写照。这些水灵灵的景观,如诗似画,如烟如幻,成为蕴涵丰富人文的旅游资源。

  南北拥夹的外河,是榕城的母亲河,又是榕城长盛不衰的济济发展动脉。河口古城榕城,自宋建县以来,就承担起粤东西部地区物资集散的重要港口功能,至明清两代,成为潮州府属重要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港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镇。

  刘业勤在《天后庙重建碑记》中,写到了榕城港的繁盛状态:“揭地濒海,其土沮洳,近达漳泉,远通吴越,商船贩舶,出入于稽天巨浸中。”以具体的文字,证明了榕城确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口岸,在对外尤其是对东南亚的物产与文化交流上,有过辉煌的历史。

  正是这条“黄金水道”,使揭阳盛极一时的红糖、夏布,经由它输送到江浙以及海外,而谱写了发达的经济历史,使充盈的稻米,变成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军粮。而由河婆祖庙分灵的三山国王神像,从乔林双忠庙分灵的“双忠”神像也经由榕城港出发的大船,妥灵于台湾和泰国。当然,南洋风情的中山路、西马路等骑楼街的图纸、工程师和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也经由这一通道先后从榕城口岸登陆,开启榕城建筑的新纪元。

  潮涨潮落,川流不息的榕江,非独靓化了榕城的历史和风景,也带动了榕城经济的繁荣活跃,促成了榕城对外交通的顺利畅达。

  因地制宜,美化家园;承先启后,创新图画

  充分利用地理条件,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区域文化,先人已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积累了成果和经验。

  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因为自然与人力的合作,陵谷变迁,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地理资源为载体的文化创新,已不能完全按照历史的脚步亦步亦趋,而必须有新的观念,新的思路和新的举措,在充分高效利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美化家园;承先启发,创新图画。在平原和丘陵这两个不同形态的空间,创作出前无古人的壮丽。

  这是一篇大文章。深受优秀传统文化陶冶,又具有现代建设理念,更重要的是有着高度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掌握了丰富建设经验的新一代榕城建筑者,将是这篇宏大文章的卓越作者。

                 
                       美丽富饶的榕江平原,孕育了榕城这一璀璨明珠。郑楚藩 林碧鸿 摄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