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本色熠熠生辉
——对越自卫反击战斗英雄郑定川
行伍之列,他是敢打必胜的军人,用血肉之躯保家卫国,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立下赫赫战功;退役之后,他继续发挥余热,竭诚服务驻揭部队,按时保质完成军粮供应任务,退役军人郑定川,用责任与担当让“军人本色”熠熠生辉。
参军入伍:践行“保家卫国”的理想
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郑定川,是揭东区新亨镇硕联村人,家中排行老小。1978年,年仅17岁的他,怀揣军旅梦,在家乡父老的祝福下应征入伍,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广州军区第41集团军123师369团服役,驻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化岗公社。彼时的中越关系日趋紧张,越南受苏联怂恿,肆意挑起争端,频频在中越边境地区引发骚乱,制造严重流血事件,对越战争一触即发。刚入伍的郑定川,压根不知道等待他的,将会是怎样的命运安排。
因作战需要,郑定川和其他新兵入伍后直接被编入连队 +战斗序列,接受高强度的军事训练,掌握基本军事技能准备参战。郑定川回忆,“当年的军事训练极其严苛,个个都是硬着头皮上,两个月时间密集训练、速成,要熟练掌握各式枪支弹药,半夜下雨的时候就要摸黑前进,不能打手电筒,只能靠军壶一侧绑着的白毛巾识别,一不留神就掉队了,甚至还有跌入山谷的风险,极为艰辛。”
奋勇杀敌:唱响一曲“血染的风采”
1979年2月12日,中央军委发布对越自卫反击作战战斗动员令!2月16日晚,郑定川所在的123师全部按战略部署潜伏在那坡念井地区,距离边境线不到2000米的草丛中待命。2月17日凌晨6点40分,随着三发红色信号弹升空,对越自卫反击战全面打响。
战斗发起后,123师按照作战方案沿着那坡念井地区突破被占领地区,直插挺进越南境内的莫隆、通农、黄得轴线、董赛、班庄809高地。说起其中攻打河安的战疫,郑定川历历在目,他说:“河安是越南在对美作战时准备在河内被攻陷后用作首都的地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我们的作战目的就是摧毁里面的设施和物资,削弱敌人的指挥通信功能。”
河安一役打得十分惨烈,场面极为血腥。战友们有的被敌军的刺刀挑下肉块甚至捅死,有的不幸踩响地雷被炸得血肉模糊,还有被子弹击中后钻心的疼痛……时隔40余年,战场上的一幕幕对郑定川来说,仿如昨天刚发生的事,就算时过境迁,也久久不能忘怀。他说:“战场的惨烈和残酷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当时看着身边战友倒下,大家根本没心思去害怕和悲伤,只知道朝着敌人扣扳机,扔手榴弹,靠近了就去砸去摔,发疯发狂的与敌人拼命,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上了战场,郑定川和战友每人随身除了装备1支56式冲锋枪、200发子弹和4枚手榴弹外,还都配带了一枚手雷,叫“光荣弹”。大家都清楚,那是留给自己的,毕竟在战场上有很多难以预料的情况,大家都会考虑到一旦子弹打光,被敌人包围的时候,需要迅速果断做出生死抉择。“可以发自内心的讲,遇到这些情况,每一名解放军战士,都是宁可当烈士,绝不做俘虏,不当逃兵!都会以生命和鲜血捍卫祖国的尊严,决不丢家乡父老的脸。”郑定川说。
历尽艰险:正义之师凯旋归来
随着作战逐步深入,战场情况也更加残酷,郑定川和战友们经受住前所未有的考验。他讲到,受敌军袭击影响,中方参战人员的生活补给愈发艰难,大多时候没有生火做饭,只能吃干粮,一至两天吃不上干粮也是常事。越军又在水源上投放毒物,导致喝水也成了问题;很多守在阵地的官兵,无奈之下只好用军用壶装自己小便解渴。越北山区早春二月阴雨连绵,加上高山密林湿度较大,战友们都只穿了一套内衬衣和内裤,外穿单薄的冬服军装,衣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经常冷得打战。白天打仗行军坚守阵地,晚上露营挖单兵掩体,潜伏放哨,还要遭受蚊虫侵袭。“我们一个月没洗过一次澡,没脱一次鞋,整天身上都是湿乎乎、脏兮兮,当时根本顾不上这些,只想着消灭敌人,尽快结束战斗。”郑定川说。
生活上的艰辛尚且可以克服,精神上的压力尤为巨大。战场上每分每秒都有生命危险,郑定川和战友坐下来休息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处于高度戒备状态,精神极度紧张,也很怕会随时牺牲。“一坐下来,脑子里经常会想起入伍前家乡领导欢送,部队各级领导战斗动员时的情景,还有父母兄长的淳淳教导也不停在耳边回响,这些都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鼓励。”郑定川说,上战场前每个人都写了遗书,把身上的钱物放在背包里,写上姓名交代后事,向家人告别。当时他把入伍2个月剩余的5.2元生活津贴一并放进背包准备留给家人,做好牺牲的准备。
正义之师,所向无敌。在对越作战的17天中,123师逢山开路、遇河搭桥,奋勇杀敌,历尽艰难险阻,到达战略预定位置,与兄弟部队形成合围,共歼了高平之敌。1979年3月16日,按照中央军委撤军的命令,123师从靖西龙邦胜利凯旋回国,回到战前驻地靖西化岗公社,受到边境人民夹道欢迎,战斗英雄们也成为享誉大江南北的“最可爱的人”。
从上战场那刻起,家人一直挂念郑定川,老母亲整天哭成泪人,家中的兄弟姐妹一直到处询问打听、每天打开收音机关注前线的战况,在没有确切消息的前提下,他们的心始终悬在半空。“当时的参战军人家庭都很担心会有部队的人上门,大家都清楚这代表着什么,只要本人没有回来,基本都是交接遗物、发放抚恤金的,遇到这样的情况,凄惨的场景可想而知!”郑定川说,万幸的是,他安然无恙归来了,回乡探亲时,全家人喜极而泣,紧紧相拥。
火红的战旗,血染的风采,回想起战争的岁月,郑定川依旧踌躇满志、激情满怀!他说:“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是我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经过战火和血的洗礼,我的信仰也更加坚定。”
退伍不褪色:出色完成军粮供应任务
艰苦卓绝的战场岁月令郑定川终身难忘,浓厚的军旅情结也深深烙印在他的心间。1982年退役之后,郑定川转业回乡,就职于揭阳市揭东区新亨粮所,成为一名军粮工作者。因工作表现突出,2002年,被任命为揭东区曲溪军粮供应站站长,在军粮保障一线奋战至今。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人出身的郑定川,深知军粮工作的重要性,几十年来依然保持军事作风,随时听候部队召唤,不敢有丝毫松懈。他秉持“以兵为本、保障有力、战时应战、平时应急”的原则,以“全心全意为子弟兵服务”为宗旨,把部队方不方便、官兵满不满意作为工作标准,团结带领军供站全体职工牢固艰苦创业,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争创“两优”(优质服务、优质粮品),全力保障驻揭部队的粮油供应任务,并与驻揭部队结下深厚的军民鱼水情谊,受到官兵的广泛赞誉,大家亲切称其为“揭东老郑”,称赞其是“不穿军装的老班长”。
军粮供应事关国防安全,事关军民关系,事关社会稳定。当记者问到“做好军粮供应工作,最重要的是什么?”郑定川脱口而出:“保密”。因为曾经当过兵,他深知军粮供应无小事,也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始终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几十年来,他没有给自己放过一天假,逢年过节、寒来暑往都坚守在军供第一线,每天24小时随叫随到,召之即来,来之能供。在供应站人少事重的情况下,他既当站长又当供应员,有时还兼当司机装卸工,全力配合做好军粮应急供应准备,为部队掌控好“米袋子”。
身体力行:为“揭东军粮”创下品牌
曲溪军供站原有的办公地点是一间只有3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年久失修,基础设施简陋,条件十分恶劣。对此,郑定川积极谋划军供站未来发展,努力向上争取,得到省军粮办、市粮食局、揭东区政府、发改局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投资400多万元,对原粮食仓库危房进行改扩建,建设新的曲溪军供站办公楼,现已竣工投入使用。
“做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做就做一流。”这是郑定川常挂在嘴边的话。他把“抓管理、强队伍”作为重中之重,制定了军粮存储、供应以及服务公约,工作准则等一整套工作规章制度,切实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为使工作做得更好,他着力加强军粮网点规范化建设,全站职工持证上岗,尽量简化部队购粮手续,营业厅设置公告栏意见簿、军粮价目表、复称台、军供粮标准样本台,自觉接受部队监督,树立起军粮供应站良好的社会形象。2013年,曲溪军供站被省评为“优秀军供站”。
2020年疫情期间,因部队军需的特殊性,郑定川从供应军粮、副食等安全性考虑出发,及时向上级汇报,制定保障预案。他带领职工坚守保障一线,严把进货关,做好仓库消毒工作,圆满完成部队的后勤保障工作,受到广大官兵一致好评,也为“揭东军粮”创下品牌。
岁月静好,只因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战争的岁月,郑定川义无反顾上战场,用热血与忠诚守护祖国领土安全;和平的年代,他甘为一枚“螺丝钉”,做好驻军部队的后勤保障。如今,将近六旬的他,心中依旧热血澎湃,每天关心着国内外军事局势和国家国防建设,他说:“保家卫国是军人永远的使命,若有战、召必回,如有需要,我还要上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