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农作物病虫情报(2025年 第九期)2025年晚稻主要病虫发生趋势分析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25-07-29 15:35:49 浏览次数: - 【字体: 分享到:

  一、发生趋势

  根据早稻病虫源、晚稻品种布局和栽培特点,结合历史资料和天气情况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我市晚稻病虫发生为害总趋势属中等偏重发生年份。主要发生的病虫害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钻蛀性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等。其发生特点:病虫并重,发生、分布不平衡,此外,局部地区发生的还有病毒病、稻曲病、跗线螨、稻粉虱等,田鼠及福寿螺也应引起重视,注意适时防治。

  1.稻飞虱:预计偏重发生,发生面积55万亩次。

  2.稻纵卷叶螟:预计中等偏重发生,发生面积60万亩次。

  3.钻蛀性螟虫:预计中等、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35万亩次。

  4.纹枯病:预计偏重发生,发生面积60万亩次。

  5.稻瘟病:预计偏轻发生,感病品种上潜在局部流行风

  险,发生面积3万亩次。

  6.细菌性条斑病:预计偏轻发生,受暴风雨影响地区发生较重,发生面积6万亩次。

  7.白叶枯病:预计偏轻发生,部分感病品种发生较重,发生面积5万亩次。

  8.水稻病毒病:预计偏轻发生,发生面积2万亩次。

  9.田鼠及福寿螺:预计中等偏重发生。

  二、预测依据

  1.病虫源来源

  从早稻的后期病虫害发生情况(包括田间调查、灯诱、性诱)分析,钻蛀性螟虫(二化螟为主)具有蛾峰大、蛾峰期长、出现多个蛾峰的特点,以农科中心调查点为例,今年二化螟灯诱、性诱基数大,是钻蛀性螟虫的优势种群。今年市站监测点灯诱二化螟6月4日至7月4日共诱得蛾量为2796头,总蛾量是去年同期的4.6倍(去年同期为604头),单日高峰为7月2日,数量为320头,自6月12日至7月4日每日蛾量为37头以上,平均蛾量为120头。市站监测点6月3日至6月23日(6月27日后该监测点水稻开始收割,无监测数据)性诱共诱得二化螟520头,是去年同期的1.5倍(去年同期为363头);由于7月2日田间水稻已大部分成熟,故这一代二化螟对水稻的危害不大,但因二化螟的寄主多(农科中心有再生稻、玉米等),下一代将对处于分蘖期的晚稻造成较大的危害;受台风“丹娜丝”残余环流和季风影响,7月9至12日,市农科中心、凤江、棉湖、龙潭等监测点均监测到稻飞虱迁入峰,单灯单日诱虫上千头;晚稻期间可能受台风影响,“两迁”害虫的仍将大量迁入;早稻受栽培及气候因素影响,纹枯病在早稻发生总体中等局部偏重,加上近期连续降雨使部分收获期较迟的稻田防治效果不理想,导致晚稻纹枯病菌源基数增加。

  2.品种及栽培条件

  今年早稻雨水相对于往年较少,但早稻后期,强对流天气仍存在,高温高湿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害发生,给晚稻栽培中带来了病害菌源,因此晚稻在选种上应尽量选择抗病品种,同时要重视种子消毒。

  晚稻种植的杂交稻和常规优质稻中,部分品种因多年连续种植,抗性有所下降,同时部分品种虽存在一定感病风险,但因种植能带来较高经济效益,种植面积仍占一定比例;种植大户为了便于连续田间作业,插植期拉长,早稻收割期拉长,与晚稻插植相间时间短,桥梁田多,利于早稻病虫源转移到晚稻为害;部分稻田偏施氮肥现象仍然存在,导致田间荫蔽或贪青,利于病虫发生为害。

  3.气象因素

  据省气候中心预测:

  气温趋势。2025 年7—9月我省平均气温除西南地区略偏高0.1~0.5℃外,其余大部地区偏高0.5~1℃;10—12月我省大部地区平均气温接近历史同期略偏高0.1~0.5℃。

  高温趋势。2025年7—9月阶段性高温热浪明显,高温热害偏重,全省平均高温日数为24~28天,极端高温过程集中发生在7—8月。

  降水趋势。2025 年7—9月我省降水总体呈西多东少趋势,珠三角和粤西地区偏多1~2成,其余地区偏少1~2成;10—12月我省降水总体偏少,除北部略偏多外,其余大部地区偏少1~2成。

  热带气旋。2025年下半年有4~5个热带气旋登陆或严重影响我省,主要影响珠江口及以西地区。台风总体强度接近多年平均略偏强,可能有强台风对我省造成严重风雨影响。终旋可能出现在10月上中旬,较多年平均(10月4日)略偏晚。各月分布大致是:7月1~2个,8月1~2个,9月1个,10月0~1个。气候条件利于水稻“两迁”害虫的迁入及稻纹枯病、水稻细菌性病害等病害的滋生和流行。

  寒露风:寒露风属偏轻年景。

  三、防治意见

  各地植保部门要加强病虫监测预警,制定科学防控方案,指导病虫防控。一要突出抓好迁飞性害虫、钻蛀性螟虫、稻纹枯病等重大病虫的防控,持续发挥农技轻骑兵“农友圈”平台,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农技服务,抓住防治关键时期,落实科学防控措施,确保农业生产安全。二要抓好应急防控。提升应急防控指挥调度和联防联控能力,及时组织群众、防治组织对突发性病虫害开展应急防控,确保突发病虫不大面积成灾。三要推进病虫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引导社会化防控组织开展水稻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四要推广应用高效低风险农药,选用先进植保器械施药,实现农药减量控害。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