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揭阳市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12-01-02 09:37 浏览次数:- 【字体: 分享到:

 
 
“十二五”(2011—2015年)时期,是我市实现“五年大变化,十年大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进入辉煌发展的重要五年。根据《广东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揭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当前形势和我市实际,编制《揭阳市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科技发展现状与形势

(一)科技发展成效明显。

“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新时期我国科技工作“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一三二”发展思路和“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变化、十年大发展”的奋斗目标,贯彻落实科教兴市战略,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市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201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

1、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改善。市委、市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先后印发了《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实施意见》、《揭阳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揭阳市自主创新行动计划》、《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揭阳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规定》、《关于要求制定我市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有关问题的批复》、《揭阳市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十一五”专项规划》、《揭阳市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揭阳市省市共建支柱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实施专利申请鼓励措施的通知》等重要文件,出台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和措施,营造了推动全市科技进步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良好氛围和政策环境。

2、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校(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全市中型以上企业普遍建立了技术研发机构,其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国家、省级技术中心15家(国家级2家,省级13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44家(省级17家,市级27家)。市政府与中科院广州分院、广东工业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全市有200多家企业与6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了产学研合作,合作项目达300多项,实现产业化项目230余项。企业高端产品、新产品开发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并不断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2010年,全市专利申请量1035项,授权量765项,比2005年分别增长97.8%和92.2%。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已跃居全省中等水平。

3、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拥有中国高新技术企业43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17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5.92亿元,销售收入102.4亿元,分别比2009年增长25%和21%,税收总额6.25亿元。广东省揭阳高新区(国家认定范围内)实现工业总产值171.67亿元,销售收入167.84亿元,比2009年增长28%;税收总额4.68亿元;区内现有企业123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4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36家。2009年参加全省高新区考核,我市高新区在省级高新区中排名第五位,取得了较好成绩。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4、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一批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壮大,涌现出以康美药业、环西生物科技、利泰蛋白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企业;以榕泰化工、天银化工、热金宝特种耐火材料、科迪微晶玻璃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企业;以中诚集团太阳能电池、石碑山风力发电等为代表的绿色新能源企业;以钻宝科技、源丰电器、广福电子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技术企业;以帝浓酒业、百得佳高新农业、越群海洋为代表的农产品、海产品生产企业。2010年,全市入选广东省现代产业500强项目16家,其中,6家企业的6个项目入选省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5、民营科技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力量。2010年,我市已拥有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67家,企业总产值122.2亿元,技工贸总收入124.6亿元,上缴税金7.69亿元。民营科技园建设成效明显,揭阳市仙梅民营科技园现入驻规模上企业48家,全区工业总产值66.2亿元。

6、专业镇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到2010年,全市省、市级专业镇达到33个(其中,省级专业镇17个), GDP总量超过371亿元,约占全市经济总量的36.8%。专业镇基本形成“一镇一产业”的发展态势,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有效促进了镇域经济发展,成为我市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7、科技投入逐年增加。市委、市政府重视科技事业发展,市级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科技三项经费)在财政较困难情况下逐年按10%增长,2009年增加到按15%增长,2010年开始设立了“揭阳市产学研结合专项资金”。2010年全市财政投入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费用0.1769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0.159%。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2010年,全市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0.36%,投入经费3.6257亿元,比2009年的2.0878亿元增加1.5379亿元,比增73.7%。

8.科技队伍不断壮大。至2010年底,全市通过评定或认定的职称专业技术人才174617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   4824人,占2.76%;中级专业技术资格58181人,占33.3%;初级专业技术资格111612人,占63.9%。每万人口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64人。初步形成了一支规模较大、门类较全、总体实力不断增强的人才队伍。

9.实施一批科技计划项目。组织申报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 2006年—2010年,全市获批准实施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85项,其中:国家级20项,省级298项,市级267项。通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对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起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10、取得一批科技成果。认真落实《揭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奖励暂行办法》,积极组织科技成果鉴定、登记、评奖,技术水平和技术含量有较大的提高。2006年—2010年,全市共取得科技成果鉴定164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32项,市级127项;获得科技进步奖174项,其中:省级13项,市级161项。广东巨轮模具股份有限公司与广东工业大学的“巨型工程车子午线轮胎活络模具”、“高等级轮胎大型装备技术开发以及产业化”分别荣获2010年度和2008年度省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广东吉荣空调有限公司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地面空调机组”荣获2009年度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11、专利事业取得新进展。专利事业发展速度持续加快,技术含量高的专利申请比重逐步提高。2006年—2010年,全市专利申请量累计3639项,其中: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为1063 项;授权量累计2834项,其中: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为730项,全市越来越多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与此同时,我市知识产权机构、职能和制度逐步配套完善,维权、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有力推动了全市专利事业的发展。

12、品牌带动战略成效显著。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发展品牌经济,通过挖掘整合现有品牌,创建新品牌,着力打造一批区域品牌、行业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构建多层次的品牌体系。“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注册商标25003件,中国驰名商标11件、省著名商标70件、中国名牌产品2个、省名牌产品8个。

13、信息网络、技术市场逐步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监察、山区信息化和地方特色网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科技管理系统网络不断健全,科技信息渠道不断扩大。生产力促进中心、华南理工大学揭阳工程技术研究院、科技咨询服务中心、民营科研机构等科技服务机构建设有较大的发展,技术市场体系初具雏形。

14、科普工作全面推进。以建设青少年科技普及教育基地为切入点,加强科普宣传,多层面、多方式、多手段、多渠道向公众传播科技知识、宣传科学思想、普及科学方法,全面提高全民科学技术素质,全市逐步形成崇尚创新、勇于突破、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存在问题。

经过五年的发展,我市的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但与我省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其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些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一是企业创新主体意识较弱。企业害怕承担技术开发的风险,喜好短平快的成熟技术,对研发新产品和开发新技术不够重视。二是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投入主体地位未能真正确立,企业仍处于一个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三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许多中、小企业依靠模仿技术和引进设备,没有成立专门的研发机构和研发团队,缺乏核心技术,企业竞争力较弱。

2、产学研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产学研合作层次较低,涉及的领域较窄,缺乏持续稳定的战略层次的合作。二是合作的形式比较松散,一些企业只是在某项技术遇到难题时才与有关高校院所联系,缺乏长期的沟通合作,组织模式有待提升和强化。三是缺乏区域性、产业链条的合作,一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共性技术、服务合作平台有待进一步建立等。

3、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滞后。一是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对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未给予足够重视,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缓慢。二是专业化服务程度不高。机构规模较小,功能单一,服务手段落后,缺乏科技成果评估、技术交易、项目孵化器等高水平的专业服务。三是专业人才缺乏。还没有形成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科技中介服务专业人才严重不足。

4、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善未真正建立。由于我市经济基础较差,底子较薄,受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财政对科技的投入仍然明显不足。金融对科技的扶持力度不大,知识产权作价参股、科技投资风险基金等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合作模式还未建立,加上银行贷款难,大多数企业资金缺乏,造成研究开发经费投入较少。

5、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人才结构有待完善,尤其缺乏高层次人才,突出表现为:一是拥有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比例明显偏低;二是高层次科技人才年龄偏高,中青年科技人才严重短缺,存在后继乏人状态;三是懂技术善管理的复合型、技能型高级科技人才缺乏;四是创造性、开拓性人才明显不足。

6、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高新技术企业所占比重还较小,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产品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产业竞争力较弱,“小、弱、散”仍然是企业普遍存在问题。

(三)面临的机遇。

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后发优势。当前,全球高新技术产业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一体化向纵深发展,高技术跨国公司将继续加快生产能力的转移。目前,我市正在全力打造投资发展环境,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面临着难得机遇。

2、我市纳入海西经济区发展区域。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我市作为海西经济区的涵盖地区,将受到辐射带动。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中共揭阳市委揭阳市人民政府关于积极融入海西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对进一步加强与台湾和闽、浙、赣等地区经贸合作和科技文化交流作了规划,主动承接台湾及国内外其他先进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转移。

3、一批重大项目落户揭阳。世界级炼油项目--规划年炼油能力达6000万吨的中委广东石化炼油项目、投资200亿元的中海油粤东LNG一体化项目及中电投、华润、国电电力能源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揭阳,改变了粤东地区缺乏重大龙头项目布局的历史,揭阳市经济社会发展迎来良好机遇。

4.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珠海(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于2008年6月经省政府同意建设,并于2009年被批准为省示范性转移工业园,目前已经进入建设初期阶段。揭阳致力于把该产业转移工业园打造成为揭阳西部新兴工业城市和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使之成为揭阳新的经济增长极。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技工作“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围绕揭阳市委、市政府“一三二”发展思路和“五年大变化、十年大发展”的奋斗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教兴市战略,抓住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和科技发展跃升的重要战略机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创新型揭阳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着力整合创新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科技服务民生,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着力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开放型创新体系,促进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揭阳制造逐步向揭阳创造转变,为建设富民强市、和谐文明新揭阳提供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开放创新,先行先试。坚持解放思想、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精神,把握科技、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宽广的视野谋划和推动揭阳自主创新,深化省部、省院和国际合作,吸纳国内外创新要素,努力建设开放型的区域创新体系。

2、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从揭阳实际出发,突出重点,筛选产业带动性强、具有战略意义的科技项目,组织重点攻关;同时兼顾城市与农村科技发展、区域科技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科技发展、科技纵深发展与科技知识普及、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等问题。

3、需求拉动,政府推进。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加快科技资源流动和技术转移,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围绕科技支撑发展和引领未来的关键问题,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包括完善创新体制,优化创新环境,搭建公共技术创新平台。

4、立足发展,超前部署。坚持近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从以满足近期市场需求为主向以引领中长期市场需求为主转变。立足于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支柱产业关键技术及高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着重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发展战略。

围绕构筑具有揭阳特色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目标,重点发展电力能源、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重化产业;发展壮大五金机械、纺织服装、化工塑料、食品医药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精心打造高新区和仙梅民科园等科技园区,形成支撑区域发展体系。坚持“四个结合”:一是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坚持内源型与外源型相结合,重点加强内源型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的发展;三是坚持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资源相结合,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四是坚持高起点引进先进技术与自主研究开发相结合,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集聚发展,为揭阳实现“五年大变化、十年大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基本建成与现代产业体系相融合、符合科技和产业发展规律、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达到全省中等水平,为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自主创新能力目标。

到2015年,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0%,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1.2%以上,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2%;年专利申请量2070件以上,发明专利授权量8.4件/百万人口以上。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规模上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新增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0家;新增省、市级科技成果鉴定170项;新增省、市级科技进步奖180项。

(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标。

重点发展先进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产业、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开发技术密集、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产品,加快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到2015年,力争新增中国高新技术企业40家,新增高新技术产品80个,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规模上工业总产值15%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以上。

 

(四)高新区发展目标。

完成高新区调整扩区工作,把 “一区二园”整合成“一区四园”, 制订调整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改善园区创新、创业环境,完善产业链条,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到2015年, 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90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150亿元以上;园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

(五)民营科技发展目标。

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步伐,使民营科技企业成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有效载体,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至2015年,新增省级民营科技企业60家。加快“揭阳市仙梅民营科技园”建设,使之逐步成为全市民营经济的技术创新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到2015年,全园工业总产值达到120亿元以上,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10家。

(六)专业镇发展目标。

加快专业镇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期末,专业镇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人居环境和创新创业环境明显改善,成为产业集聚创新高地和城镇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十二五”期间,力争每年新增省、市级专业镇3个,到2015年,全市省、市级专业镇达到48个,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00亿元,工农业总产值200亿元以上专业镇达到5个以上,100亿元专业镇达到10个以上。   

(七)科技队伍发展目标。

逐步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科研团队, 加快集聚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造就一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队伍,至2015年,每万人口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350人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和新兴产业紧缺人才的需求缺口不断缩小, 从业人员的总量和素质基本满足产业发展和升级的需要。

(八)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

加强科技攻关,努力提高计划生育与优生优育的技术水平。加快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和技术改造,开发和推广环保新技术,发展环保产业,提高环保检测和污染治理水平。缓解人口、资源、环保等问题带来的制约与压力,促进社会发展相关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四、主要任务

(一)实施自主创新行动计划。

以加强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为核心,以推动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重点,积极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产业技术创新载体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发展创新型企业集群。

 

(二)掌握自主创新关键技术。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围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开展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海洋等新兴产业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在装备制造、石化等先进制造业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专业化配套产业集群;应用低碳和节能环保技术改造提升纺织服装、食品、造纸、中药等产业;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为重要突破口,实现现代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在生态环境、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社会发展领域,组织实施计划生育、职业病防治、公共卫生、防震减灾应急体系等一批科技项目和示范工程,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生科技关键技术。开展安全生产重大科技攻关,推动安全生产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三)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积极把握金融危机催生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紧跟世界科技和产业变革步伐,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等领域,掌握一批新兴技术,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四)深化产学研合作。

积极推进省部院产学研合作,建立长期、多层次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和畅通的信息渠道和合作沟通机制,进一步把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项目和研发平台等创新资源引向我市。继续组织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建设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加快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组织开展重大产业共性技术、核心技术攻关。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在我市建立常驻的研究院、高层次人才工作站,与企业合作建立研发中心,联合开展人才培训服务,促进校企人才流动,打造“创新资源高地”。

(五)引进培养创新人才。

围绕建设创新型揭阳的战略目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科技领军人才、科技创业人才、科技创新团队为重点,引进培养一批中青年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专利、成果发明人,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和海外留学人员。打造一支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六)建设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

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包括服务特色产业并满足社会民生领域技术创新需求的公共技术创新平台,服务于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心、实验室、工作站等企业研发机构。进一步构建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评估中心、知识产权事务中心、技术市场、人才中介市场等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面向社会开展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

(七)完善科技体制机制。

进一步改革完善科技体制机制。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大力扶持民办科研机构的发展,鼓励科技人员和企事业单位创办科技实体;支持企业设立技术开发机构,鼓励和支持企业兼并、联合科研机构,鼓励科研机构企业化;尽快建立并放开搞活技术市场,鼓励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积极配合完善省市联动机制和珠三角地区向东西北地区的辐射转移机制和泛珠地区联动机制。

五、重点产业

(一)重化产业。

抓住中委广东石化年产6000万吨炼油项目等一大批重大项目落户揭阳的契机,大力发展电力能源、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重化产业。把中委广东石化炼油项目作为发展重点,配套发展中下游产业,依托液化气码头和仓储,积极谋划民营经济发展,引导民营企业与大项目合作配套,拉长做细重化产业链,提升产业发展水平。逐步把揭阳建设成为以临港石化产业、石化装备制造业、修造船舶工业和现代物流业等为主的产业集群和重要基地。到2015年,重化产业产值达到600亿元以上。

(二)新材料产业。

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电子新材料,光通信材料,信息存储材料,精细化工与高分子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环保型新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结构材料,稀土新材料,纳米材料,碳纤维材料,先进电池材料和能量转换与储能材料等。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

(三)电子信息产业。

以通信产业为重点,加强面向制造业的专用技术研发,提高制造业的电子信息化水平和生产水平;重视应用软件研究,促进软硬件技术共同发展;加强社会各领域信息技术的研发,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重点发展:1、计算机软件、信息以及工业控制系统。开发应用企业管理、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财税、金融、保险、教育等应用软件。2、现代通讯。光纤通讯、移动通讯、数字微波通讯、无线寻呼通讯以及光纤电缆、可视电话、视听设备等现代通讯技术、物联网技术及产品。3、电子产品制造。微电子产品、汽车电子产品、家用视听产品、显示器件、智能电子仪表、电子元器件和智能电子电动玩具、智能线路板制作系统等。到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四)新能源与高效节能产业。

着力培育新能源与高效节能产业。开发新能源,逐步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开展节能技术研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建设节能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持。重点发展:1、太阳能技术。薄膜太阳能电池关键技术,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光伏组件、光伏系统,太阳能并网发电等技术,加快太阳能光伏产业链配套发展。2、LED照明产业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GaN、AlN等新型衬底材料,LED封装及LED应用产品,建设城市级LED照明工程;3、新型动力电池。电动汽车高能电池,锂电池等。4、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加强大型节能空调、建筑节能技术开发应用,引进和开发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和设备,加快对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技术推广,推进清洁生产,解决我市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所面临的技术难题。到2015年,新能源与高效节能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

(五)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突破一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产品及关键技术,推进制造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发展新一代工业机器人技术、高档大型数控机床设计制造技术及关键零部件、新型智能化传感技术、数字化设计制造与管理技术、绿色设计与制造技术、纳米制造应用技术,加快技术改造,大力促进模具制造、医疗器械、空调设备、电力设备、食品机械、纺织机械、石材机械、机床加工设备,汽车、摩托车等环保节能高效点火器、各类机械的启动保护装置等升级换代。到2015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六)生物医药产业。

充分利用生命科学和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研究成果,促进生物技术与我市特色生物资源的有机结合,面向健康、农业、环保、能源和材料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重点发展:1、医药生物技术。努力开发生化药物、化学原料药,加强研发重大疾病防治技术,开发从海洋生物中筛选提取的可抗癌、抗病毒、抗心血管疾病等作用的药物。注重研发现代中药新药品种,加强中药制剂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加强中药饮片规范化生产和过程的质量控制技术研究;2、中药种植技术。加强中药材研究、种植、生产和使用的质量控制,以揭阳特产南药品种为重点,根据揭阳各地区气候环境条件,因地制宜选择道地药材,进行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和品种经营。3、保健品、食品、饲料加工生物技术。运用生物技术方法改进食品发酵产品和加工工艺,逐步淘汰落后的传统工艺。大力发展微生物发酵工程技术,开发酶工程产品、氨基酸系列保健产品、岭南特色果酒和果醋等食用发酵工程产品、动物饲料、鱼虾种苗开口饵料等。到2015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到250亿元以上。

(七)传统优势产业。

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重点发展低碳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有机融合,实现五金机械、化工塑料、纺织服装、食品制药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制定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组织共性技术重大专项,对研发、生产和应用领域的关键技术实施重点攻关,促进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建立产学研创新联盟,做大做强一批骨干企业,形成技术研究与开发、生产、应用制造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全面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到2015年,传统优势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

(八)现代农业和海洋产业。

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为重要突破口,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集约农业,实现现代农业和海洋产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重点发展:1、现代生物技术。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动植物新品种,实施工厂化育苗栽培,形成工厂化育苗的生物组织培养产业;2、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加强荔枝、龙眼等大宗农产品保鲜、贮运以及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3、清洁农业生产技术。减量使用农药、化肥和地膜,开发新型高效生物肥料和高效低毒生物农药,改进种植养殖技术,发展农业生态、健康养殖、安全生产;4、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开发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技术;5、海洋生物、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加强海洋化工系列产品的开发和精深加工技术的研究,推进产品综合利用和技术革新,拓宽应用领域。到2015年,现代农业和海洋产业产值达到160亿元以上。

六、重点区域

加快建设高新区、民科园、产业转移园、工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区、科技兴海示范区、专业镇等重点科技区域,突出重点区域在发展工业、农业、海洋业中所起的引导和示范带动作用。

 

(一)科技园区。

进一步营造广东省揭阳高新区和省仙梅民科园的创新创业环境,积极推动高新区、民科园实施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发展战略,使之成为人才聚集、高新技术研发、转化、生产基地,促进科技创新资源集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发展电力能源、石油化工、新材料、生物制药、电子信息、新能源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把高新区和民科园建设成为全市最具创新能力、创新实力、创新活力的园区。

(二)工业园区。

加快推进揭阳(惠来)大南海国际石化综合工业园、珠海(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和空港经济区、英歌山工业区规划建设,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资本向园区集聚,提高产业集聚度,努力扭转“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散乱型发展态势。

(三)现代农业示范区。

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以区域性支柱产业为基础,以提升区域农业科技和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实施星火计划为抓手,以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农业优势产业为对象,实施农业新品种及关键技术创新工程,加大先进适用农业科技及成果推广应用力度,建设星火技术产业带,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按照“政府指导、社会参与、农民受益”的原则,落实有效措施,力争把市现代农业示范区、普宁万花园、惠来帝浓、揭东百得佳、榕城凤歧、普侨降香黄檀、揭西京明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成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上效益的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

(四)科技兴海示范区。

利用惠来县海岸线长、资源丰富的优势,将惠来县海域及海岸建成科技兴海示范区。要以发展海洋经济为中心,以海洋开发企业为主体,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为依托,改造海洋传统产业,发展新兴海洋产业。进一步转变海洋经济增长方式,从实际出发,依托城市,突出特色,调整海洋产业结构,有选择地发展临港工业,加快发展海洋运输,优化提升海洋渔业,扶持培育海洋新兴产业,不断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壮大海洋经济规模。

(五)技术创新专业镇。

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专业镇转型升级,实施创新升级行动。以优化产业生态环境为重点,采取“一镇一策”方式促进专业镇转型升级。抓好特色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和技术改造,发展高附加值产品,促进专业镇“双提升”。整合专业镇创新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打造一批专业镇技术支撑平台和创新服务中心,促进专业镇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加强培育创新型龙头企业,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整体提升。

七、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自主创新政策体系。

加快制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明确产业技术创新扶持政策,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强化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和落实省市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法规,积极推进《揭阳市自主创新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省部(省院)产学研合作、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支持科技进步的扶持政策,进一步落实研究开发费税前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以及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政策。

(二)加大政府和社会创新投入力度。

1、切实加大财政科技投入。要将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强化科技投入增长的保障机制。改善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大幅增加“引导性”投入比重,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到研发创新领域中来。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结构,重点加强基础研究、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投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产学研合作、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

2、引导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支持力度,落实自主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究开发专项资金制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对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依托企业等科技型企业研发投入的考核和硬性约束。

3、大力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探讨设立科技风险投资机构,鼓励金融资本、民间资本进入科技投资领域, 建立健全金融资本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构建科技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鼓励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增加对科技的投入。要加强与金融部门、担保公司的联系沟通,积极向金融部门、担保公司宣传推荐好企业、好项目,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努力吸引海外创业资本,拓宽科技创新融资渠道。

(三)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

1、积极引导创新,加大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引导、鼓励创新,健全和发挥各级知识产权部门的工作机制和效能,营造重视知识产权社会环境,完善服务体系,使全市自主知识产权在质和量上显著提高,全市试点、专利技术实施企业和项目、专利技术人才管理、专利维权保障制度和信息利用程度等各类目标工作上新台阶,形成依法、高效的服务体系和技术支撑。同时,进一步研究应对世贸规则,引导企业建立预警机制,规避风险;继续强化执法维权工作,加强上下联动和横向配合执法力度。

2、实施名牌名企培育工程。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大力扶持企业创立中国驰名商标、省级著名商标和省级以上名牌产品;依托专业镇和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扶持和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形成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行业主导能力的品牌产品和企业。

3、实施标准战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快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产业标准体系;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加强与国际、区域及主要发达国家标准化组织的合作,提高企业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能力;鼓励企业和行业建立国际、国内、省内标准跟踪机制,积极参与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推动企业和行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标准。到2015年,初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中介支撑、社会参与”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四)培育和发展创新创业文化。

切实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深入开展“科技进步活动月”活动和保护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大力培养创新创业文化,在全市形成崇尚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和敢于创新的社会风尚,营造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深入推动科普工作开展,在全市营造普及科学、相信科学和依靠科学的良好氛围。积极创建省级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加强科学知识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加强组织管理与统筹协调。

1、进一步完善政府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的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把“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发展主要指标分解落实并纳入到对各地区领导的任期考核指标。各县(市、区)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围绕规划提出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制定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明确责任人和进度要求,定期检查,抓好落实。

2、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以市场为导向的各项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把精力集中到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上来。通过制定和实施产业技术路线图计划等科学方法进一步加强科学管理方法的应用,提高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

3、加强统筹协调。各县(市、区)各部门要强化职责和协调配合,共同推动科技规划的实施,确保各项任务得到认真落实。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强化政府的科技宏观管理能力,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各地的合作,努力提高推进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争取省科技厅等上级部门加大对我市科技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战略合作,进一步完善我市的自主创新体系,提升科技综合实力。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