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长者专区 > 揭阳新闻

走近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

来源:揭阳日报 发布时间:2023-07-17 10:02:47 浏览次数:-
【打印】 【字体: 分享到:

腊味制作技艺(郭氏腊肠制作技艺)。

酱油酿造技艺(元合酱油酿造技艺)。

新寮炒朥饭。

成顺菊花糕制作技艺。 涂英鹏 摄

漆器髹饰技艺(揭东)。



  ◎红糖肚脐饼制作技艺


  “溪西詹双喜红糖肚脐饼”,有别于当今惠来社会流传的“白糖肚脐饼”,问世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期至三十年代初期,是詹王强针对当时销路较广的“白糖肚脐饼”,通过研究选料、配方和制作程序,经过多次试制,最后成功制作出流行的“红糖肚脐饼”。


  “红糖肚脐饼”选料讲究,饼馅精选柑黄肉质的蕃茨蒸熟去皮,每1市斤熟蕃茨掺入10市斤红糖、4市斤木茨精粉,糅合擀平,再由红糖饼皮包裹,放置炭火烤盘中烤制金黄色遂成。成品表皮酥脆、饼馅软糯,口感独特,是一类较有特色的饼食。如今,该技艺传承至今已是四代,很受消费者青睐,产品流行于潮汕各地。


  ◎郭氏腊肠制作技艺


  腊肠,俗称灌肠、香肠,是中国民间传统食品之一。郭氏腊肠制作技艺属揭西县塔头镇濂溪村郭氏特有,至今已有100多年的传承历史。郭氏腊肠制作技艺在原材料方面选用新鲜后腿瘦猪肉,加入适量背肥肉作为主要原料,经精挑细选、去筋、冲洗血水、切、腌、渍、混、灌、扎、晾、晒、烘、剪等工艺,以代代相传的温湿度标准决定糖盐酒用量和晾晒时间长短等秘诀,加工成耐保存、口味独特的腊肠,再由封瓮3年以上由18种香料独门浸泡而成的香酒腌渍,形成特定的香味。郭氏腊肠不仅有传统原味腊肠,还有虾仁菜脯腊肠、乌榄腊肠、老陈皮腊肠、蛋黄腊肠(即“金玉满堂”腊肠)、黑椒腊肠,以及无糖型腊肠、香辣型腊肠等等,产品种类繁多,远销国内各地,深受人们喜爱。


  ◎酱油酿造技艺(元合酱油酿造技艺)


  元合酱油酿造技艺是揭西县五经富镇四村(上油坊)“元合号”特有的酱油酿造技艺,至今有近120年的历史。元合酱油古法制作工艺流程主要包括:选料、制曲、发酵、煮制、二次灭菌和检验。以优质的非转基因黄豆、面粉、山泉水、食用盐为原料,严格遵循“春准备,夏制曲,秋翻晒,冬成酱”的古法,合理地利用一年四季不同的气候特点,进行酱油制作。尊崇祖训,敬畏道义,坚守传统,追求品质,坚持纯天然酿造,坚持不用现代化工业原料、化学添加剂,为消费者和顾客提供可以信赖的健康食品。“元合”酱油豉香浓郁、味道鲜美、风味独特。


  ◎元合腊味制作技艺


  元合腊味制作技艺是揭西县五经富镇四村(上油坊)“元合号”的又一个传统技艺,至今也有上百年的历史。元合腊味选用新鲜的土猪后腿肉,将精肉、肥肉分开,分别切成约0.5厘米方形肉丁,其次将切好的肥肉加入酱香白酒、优质白糖、食用盐腌制,瘦肉加入熬制8小时祖传秘制香料水,拌匀腌制4小时,再将两者混合拌匀,灌入肠衣,分段结扎,最后通过10天左右的烘干和天然晾晒,完成制作过程。


  多年来,元合腊味坚持“不加淀粉,不加人造肉,不加色素,不加香精,不加瘦肉精,不加大豆蛋白”的“六不加”原则,坚持传统生晒法,以大自然的阳光与微风营造传统风味,成就天然美食。


  ◎卤鹅制作技艺(云路卤鹅制作技艺)


  卤鹅被公认是揭阳家常菜中属上等的菜式,而揭阳云路谢奕亮卤鹅,因其“咸、香、瘦”之食质美味而驰名本地。谢奕亮卤鹅采用村民自家放养的狮头鹅,活鹅以杂粮,青草等各种有机食料为主食,一半放养在山边、水库及田野等自然地方。鹅肉肉质紧实、肥而不腻。云路谢奕亮卤鹅以百年传承的潮汕卤鹅技艺为基础,加入八角、花椒、桂皮、小茴、丁香、砂仁、香叶、罗汉果、蒜头等二十多种中药一起熬制,中途还有翻转、浇汁等诸多工序,全程熬制一个半小时左右,熬出来卤鹅鹅肉味浓香软,营养丰富。


  ◎菊花糕制作技艺


  菊花糕是潮汕名糕点之一,民间有“糜饭食会饱,菊花糕孬巧”的俗语。产自揭东云路镇北洋村“成顺”店的菊花糕,由云路镇北洋村人杨谦再于清同治元年(1862)始创,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成顺菊花糕形似菊花,色泽粉白,糖沙细腻,单面有凸起的汉字,“成顺”字号十分显眼。


  成顺菊花糕制作坚持严格选料、制作考究,按照熬糖、反砂、冷却、拌料、压模等步骤进行纯手工制作,不添加任何化学物质。其中独特的熬糖技术,让成顺菊花糕掰着爽脆、嚼着筋道、甜而不腻、弹而不粘、清甜溢香而闻名遐迩,成为潮汕地区婚嫁、祭祀、访友的佳品。


  ◎新寮炒朥饭技艺


  新寮村是远近闻名的“广东省古村落”“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也是清末时期黄国祥、黄袭祥、黄绍雄“一家三举人”佳话的所在地。相传“新寮炒朥饭”便出自“一门三举人”的故事。


  据传,当年黄国祥兄弟、父子为了练好功夫,日夜苦练,寒暑不息,饭量需求特别大,而且常常感到饿。其老母亲为其制作了特别的“炒朥饭”,没想到效果特别好,久而久之便成了固定的“练功餐”。


  因为黄国祥“一门三举人”的成功故事,“练功餐”的良好营养以及勾人食欲的美味口感,很快就在村里得到传播和推广。其中做得最好的要数崇德堂黄旭祥一家。其食材考究,制作精益求精,每一个细节都极其考究,认真、细致、虔诚、严谨,成就崇德堂传统的“炒朥饭”色香味俱全,原生态特色显著,最为人们所追捧。“炒朥饭”主要选取大米、香菇、葱、蒜等优质食材,经过淘米、沥干、选肉、配料、采摘、清洗、分切、起火、热锅、炒饭、起鼎等十几道工序,用柴火精工烧制而成。


  ◎糖葱薄饼制作技艺(揭东)


  糖葱薄饼的历史文化悠久,相传始创于明代万历年间,是潮汕人独特的手艺,是潮汕地区广受欢迎的小吃。


  糖葱薄饼其实是没有“葱”的,之所以叫糖葱,是因为在制作过程中,由于空气的进入,糖块里面形成了许多小孔,每一块都有16个大孔,每个大孔周围围着16个小孔,孔状成圆形,又因为是纯白色,看起来就像是很多个葱孔堆积在一起,所以才叫“糖葱”。把一张面皮薄饼铺开,放上一块雪白的糖葱,撒上碎花生、黑白芝麻等,用薄饼包起来就成了一道美味。张新民在《守望潮汕》中这样描述糖葱薄饼:箔饼卷糖葱又叫糖葱箔饼,是一种即将消失的潮汕美食,一种甚至让人在睡梦里还会想念的甜香。


  糖葱薄饼是一种有地方特色的名小食,已有150多年历史,天然健康,价廉物美,是许多潮汕人舌尖上的记忆,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和研究潮汕地区的人文风土和食俗文化。


  ◎鸡蛋酥制作技艺(揭东)


  潮式喜庆锦糖闻名遐迩,源远流长,在潮汕传统民俗中,婚庆、祭祀、谢神等仪礼都要用到这些锦糖寄意,象征甜蜜、祥和、美好和团圆等,制作工艺代代相传,风味独特。


  揭东区白塔镇松馨锦糖,其潮式喜庆锦糖制作技艺传承历经三代人,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鸡蛋酥是松馨锦糖的重要产品之一,口感上佳,且精巧美观,深受人们喜爱。鸡蛋酥主要原材料是鸡蛋、面粉和白糖,制作过程十分严谨,揉面、醒发、擀面、油炸、熬制、压实等十几道制作工序,全程纯手工制作,不添加任何添加剂。在遵循古法制作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口味,让鸡蛋酥的品质和口感不断提升,既是逢年过节办喜事时购买的锦糖,也是亲朋好友送礼佳品,更是潮汕人嗜爱的茶点。


  ◎揭阳白醋酿造技艺


  揭阳白醋生产有悠久的历史,据《揭阳县工业志》记载:清道光年间(1821~1851)在榕城榕江南北河沿岸及城内的北窖河、韩祠溪就已有许多白醋作坊。至20世纪初期县城就有20多家白醋作坊,乡村的白醋小作坊更是星罗棋布。


  锦盛白醋以糯米、甘薯、白酒等为主要材料,经过清洗、蒸煮、发酵等十几道工序,历时1个月以上纯酿而成,整个过程严格遵循传统古法,产出的白醋醋香醇厚,酸甜适口柔和,风味独特,久藏不腐,不仅誉贯粤东、闽南,还畅销港澳及东南亚各国。


  ◎漆器髹饰技艺(揭东)


  早在唐、宋代,潮汕地区的人民就已经懂得漆的特点和制漆工艺,将其应用于祠堂、庙宇的梁柱和雕刻物的髹饰保护上。至明清时期,生漆已被广泛应用于制作各种漆器家具、日用工艺品之中。潮汕髹饰技艺制作繁复,先以泥土、石膏或木模等制成内胎,以生漆作为粘剂,用夏布、绸布等逐层裱褙,连上两道漆灰料,阴干后脱去内胎,再经过填灰、上漆、打磨和阴干处理等几十道工序,这才做成半成品,最后,再加工配上彩漆和各种装饰完成成品,具有独特的民间地方风格。


  大漆炼制及髹饰技艺质地坚固,而又十分轻巧,色泽鲜艳,装饰性强,经受从沸点到冰点的温度,仍可保持不变形、不脱漆,广受欢迎。


  ◎配制酒酿造技艺(高师傅配制酒酿造技艺)


  100多年前,高建新的祖先便开设了一家糯米酒作坊,专门酿造糯米酒。经过几代相传,到了高建新曾祖父这一代,高家酿酒工艺已经相当成熟,酿制的糯米酒不仅在当地深受好评,在客家地区和闽南地区也相当受欢迎。后来由于战乱,高家被迫停止经营作坊,但这门酿酒手艺却一直流传下来。


  高建新在祖传糯米酒酿造技艺的基础上,不断研发创新,精选优质粮米酿造原生态米酒为酒基,以药食两用的植物精华,如肉桂、枸杞、黄精、红枣等,依照古法工艺蒸煮,沿用古法传承发酵法、地窖恒温贮存陈酿,改变了原酒基风格的健康饮用酒,符合现代消费者的健康养生需求,最终形成了高师傅配制酒酿造技艺。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这项技艺,高建新于2012年注册成立了高师傅酒庄有限公司,后又打造出“高师傅”和“好媳妇”等品牌。


  ◎手拉壶制作技艺


  潮汕手拉壶发源于清朝,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吸收潮汕民间艺术之精华,形成富于艺术特色的地域风格。与传统手工艺一样,手拉壶制作一直是祖传作坊,有各家的泥料配方及制作手法,从不外传,后为更好传承手拉壶制作技艺,逐步对外开放收授学员。手拉壶制作工序繁多,要经过拉、修、批、上水、上桨、烧等近60道工序,烧制的成品具有造型精美,线条简练,色泽丰润,光滑度高等特点,技艺单绝,需要凭借丰富的手工经验完成。


  手拉壶成形过程需将泥料自下向上伸延且内外翻转,构成塑造技艺的运动空间,成型时手指和手臂相对的捏、压、按、挤,促使坯体绞转多姿。而塑造运动之快或慢、沿弧线止旋或沿直线上提、按压或捏挤,使器物的形态或端庄圆弹,或挺拔秀丽,或节奏鲜明,或韵律柔美,显示出技艺美与形态美的融合。手拉成型法、具有灵活多变,随意而就的特点,造型的变化,能在一刹那间完成,这是潮汕手拉壶的独特之处。


  潮汕手拉壶题材广泛,品种多,主题突出,格调高雅,具有精湛的传统工艺特点和实用功能和文化价值。经过手拉壶艺人一个世纪以来的探索和发展,便独具一格,广泛生产和应用,并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


  ◎美味斋糖酥制作技艺


  潮汕糖酥,是从中原传承下来的,是潮汕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美味斋糖酥制作技艺至今已传至第四代,目前主要传承人为黄志炜,他自小耳濡目染,受到家庭的熏陶,1997年到广州酒家学习深造。在他的传承发扬下,美味斋糖酥严格执行技艺标准,质量标准,食品卫生标准,坚持不合格的原料不进厂,不合格的半成品不进入下道工序,不合标准的糖酥不允许摆卖得原则,使得制作出来的美味斋糖酥因其美味可口、制作精良而博得顾客欢迎。


  美味斋糖酥以花生、芝麻、白糖、醋、麦芽糖等为原料,从熬煮糖浆、下料、搅拌,上砧床切条切块,所有工序需要丰富的手工经验,才能制作而成。产品无添加剂,品种繁多,口感酥脆,甜而不腻,质量上乘,深受人们喜爱,在当地颇有名气。


  ◎火烫药制作技艺(白银火烫药制作技艺)


  白银火烫药膏是榕城梅云白银人林荣丰在潮州古巷苏平初医师指导下,学习了烧伤药的制作及医治方法,经其临床不断实践及丰富的经验积累,再结合中医理论秘制而成。“白银火烫药”以冰片、黄柏等入药,功效相当显著,特别是对于烫伤、火烧伤等症状效果更佳。在后人的传承与创新下,更是让火烫药膏达到能快速止痛、保持创面湿润、杀菌抑菌,修复和再生功能更强的效果。经过患者口口相传,“白银火烫药”不仅闻名潮汕地区,更是让远在深圳、广州、江西、福建、四川等地的患者慕名而来,得到广大患者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中医理疗法(福祥堂腰椎中药热敷理疗法)


  福祥堂热敷理疗法传承至今已有100多年,目前由第五代传承人黄增祥主导。该热敷理疗法系清光绪年间由惠来县城民间中医生黄德先研发,它对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肩周炎、关节炎、腰肌劳损、骨质增生和手足扭伤等病状有独特疗效。此方由十八味中药组成,首先将药材碾碎然后泡酒24小时,捞起后将药粉装袋,上表层叠加热水袋敷在病患“阿是穴”,让药效借助热能贯通体内筋脉,以达到治愈目的。


  热敷理疗法能化寒驱湿、解除寒痹,操作简便,治疗过程无灼伤、无痛感、无辐射、无过敏、无激素,不需服食其他汤药,不涂抹药液。


  ◎中医正骨疗法(康泰堂骨伤疗法)


  康泰堂骨伤疗法是惠来县仙庵镇李德鹏民国早期拜师学得中医正骨疗法,将其作为基础,经过传承人不断学习钻研,并结合大量的临床实践,最终所创的一套正骨疗法,至今已传承了100多年,主要用于治疗民众在劳作以及其他活动中所致的筋骨损伤。


  康泰堂骨伤疗法主要采用祖传的手法,以自家创新的夹具矫正受伤骨骼,将移位的骨头驳接复位,并敷上自制的中草药膏,或服食汤药,外抹药醋,使其复位,能在较短的周期内得到恢复,得到患者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中医传统制剂(龙德堂拔毒膏制作技艺)


  “林俊杰龙德堂拔毒膏(中草药)制作技艺”是林俊杰及其先祖几代人,以人为本,以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医学理念,历经120多年的不断摸索、实践创新,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治病方法和一项制药技艺本领。


  龙德堂拔毒膏由38种中草药组成,严格按照选药材、配分量、粉碎药材、筛滤、揉搓和发酵、成品包装等6个步骤有序制作,从如何选择优良药材、如何把控揉搓力度和发酵时间等,每一道工序都必须严格执行。同时,针对病患症状,配置不同功效的药品,在疱疹、痛风、风湿病、关节炎、肩周炎、腰椎痛等疾病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正骨疗法(徐氏中医骨伤疗法)


  中医骨伤治疗是一项纯中医治疗骨伤的传统项目。据埔田镇荖洋村乡志记载,徐氏中医骨伤疗法始于清朝末期,这项接骨手法传承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徐氏中医骨伤疗法具有治疗手段便捷、无创口、恢复快、效果好的特点。该疗法主要技艺:一是秘方,二是手法。


  徐氏中医骨伤疗法采用祖传配方制作膏药,能快速达到消炎、化瘀、行气、通血、止痛、复位、愈合的效果,是徐氏中医骨伤疗法的核心技术之一。再搭配独创的祖传的正骨手法,通过拔伸、复位、对正等,采用小夹板外固定方式,能够治疗骨折、关节脱位等运动系统疾病。


  ◎大坪圩闹元宵习俗


  大坪圩闹元宵以迎“伯公”为核心内容,伯公庙里供奉的是土地神,即社神。闹元宵是大坪圩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大坪圩闹元宵到现在大概有200多年的历史。


  大坪圩闹元宵的范围,以大坪圩(东门、南门、西门、北门)以及凹上塘、窝里、黄蜂角、湖矮村、狮地下五个自然村落。大坪圩世居民族为汉族,世居民系为客家民系,通用语言为客家方言。


  正月十五元宵节,九个自然村落进行村落巡游活动。九个自然村的人、景、物汇成千姿百态、五光十色的巨大长龙似的庆元宵游行队伍。鼓乐齐鸣,穿着统一服装的旗手、漂亮的彩车和精心设计与年号生肖相对应的动物景观、真人表演等各种各样的节目融为一体。巡游往往从上午7时开始一直到下午五、六时才停止。晚上,鸣放礼炮、烟花,戏剧同时开场,通宵达旦。大坪圩闹元宵在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的同时,促进了大坪乡村的和谐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隆江闹财神习俗


  “闹财神”活动地点位于隆江财神庙,该庙位于隆江镇妈宫社蒜仔街,始建明代中叶,至今约500年历史。上世纪的1987年蒙众善信鼎力乐捐,依原样择吉日重建,改为混凝土结构,规模扩大至750平方米,也即是当今的隆江财神庙。


  彼时的隆江镇水陆交通方便,商贸流通快捷,因而集市繁荣商贾云集,有三百六十乡圩(含普宁、陆丰的甲子以及潮阳)的生意人汇集到此交易,形成妈宫社至老街头人流密集,民间俗称“市在隆江”,故此当地乡绅建起“财神庙”,由当时秀才唐经撰写“五行土为主土德居中,凡事财出头财神在上”的楹联。其庙为上下二层结构,敬奉财神爷、文昌帝君、福德老爷等神位。时至今日,财神庙人流涌动、香火鼎盛。特别是每年正月初五和正月十六更是热闹非凡,各种文艺演出节目丰富、形式多样、规模宏大,是惠来蔚为壮观的庙会。


  ◎棉湖春社习俗


  棉湖春社是揭西县棉湖镇老城区的一种民俗活动,棉湖古代老城区分为四十八社,春社时,四十八社又分隶八大社,每社以神庙统领事务。


  “棉湖春社”通常在春节后的元宵节前后举行。棉湖的“春社”主要是抬着各庙神像等游行的民俗活动。综合了民间摆社、庆生男孙、元宵观灯、诸神出游巡城、坐文轿出游食社、坐武轿“走崩溪(走安街)”乃至打醮食清斋、放水灯送香船等民俗。


  以棉湖春社的时间表而言,每年正月十一至二十为社庆日期,其中,十一游花公妈,十四游各庙主神袍甲,十五选青壮年抬神入,十六七游各庙其他神祇,十八游各庙主神,然后入宫。还有十一夜游纱灯,十三四夜游“男孙旗”,十六夜至十八夜游方灯等等。


  每逢棉湖春社,棉湖老城区各社张灯结彩,旗帜飘扬,社有社旗,互相区别,锣鼓齐鸣,间有英歌舞、狮舞表演等,加上爆竹、焰火,声势浩大,热闹非常。棉湖春社是棉湖老城区比较大型和持久的民俗活动。


  图文资料除署名外,均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提供 蔡烨华 整理

揭阳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