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第八批省级文保单位(揭阳)名录
来源:揭阳文广新 发布时间:2016-01-13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分享到:

第八批省级文保单位(揭阳)名录


  榕城进贤门

  榕城进贤门位于榕城区进贤门大道路口,因通抵学宫,有增进贤士之意,故名“进贤门”。是全国唯一的城门、城楼、亭台三合一的单体建筑,也是揭阳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它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由知县曾应瑞倡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改建,2002年重修。城楼以进贤门为基座,坐西朝东,高20米,宽19米,瓮门深8米。城楼主体占地面积约166平方米,为三层攒尖顶楼阁。一层为方形楼阁,南北均出厦,南北廊墙饰以活窗。二、三层为八角形,各层均有红色内柱和檐柱,周围为花窗廊墙。屋面均盖绿色琉璃瓦。翘角下均饰有木雕龙头和垂莲柱。整个建筑古朴大方,壮丽堂皇,是潮汕古城门建筑中的佼佼者。明清时为击析施更场所,每当晨曦初现,报晓号声随风悠荡,驱散朝雾,迎来霞晖,声闻全城,自有一番韵味。昔日有“谯楼晓角”之称,列为揭阳古八景之一。1993年3月5日被公布为揭阳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直正公祠

  直正公祠位于榕城区仙桥西岐村古寨后,建于1908年,是陈氏古溪族第十世祖义直公和持正公的子孙兴建的祖祠。建筑坐北朝南,二进式祠堂建筑,两边配四座“四点金”,门前为大灰埕。公祠首进前面为凹斗门楼,门楼有三门,中门首横额面刻“直正公祠”,背镌“见位闻声”,两旁门上横额刻“觐光楊烈”、“崇德象贤”。门前立八棱檐柱,柱上马面梁架有木雕饰品。前后厅由左右两廊和天井连接,天井中央是拜亭,亭屋面为“九脊歇山顶”,与周围的硬山顶屋面形成对比,使建筑景观富于变化。博古静物、花果草虫、祥禽瑞兽等木雕饰件,保存完好。直正公祠是规范的清代祠堂造式,其设计、建造、装饰均由西岐本村的能工巧匠完成,是地方人文的形象载体,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2014年被列为揭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彭延年墓

  彭延年墓位于榕城区梅云林厝寮村浮丘山北麓,是潮汕名墓之一。该墓始建于宋绍圣三年(1096),前临平原,后倚重山,清流前绕,是传统风水学中“山环水抱”的“宝地”格局。墓坐南朝北,碑面宽达3.7米,为宋式典型。墓前有万历所树神道碑。《(康熙)潮州府志》、《(乾隆)揭阳县志》“古迹”、“墓坵”诸篇,均有关于此墓的记载。是当代学者研究潮汕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物证。

  彭延年(1009~1095)字舜章,号震峰,江西庐陵(今吉安)人,进士,是大文学家欧阳修的远房表弟。历任福州推官、大理寺评事、大理寺副卿、知潮州军事、大理寺正卿,任计30年。北宋熙宁元年二月至翌年七月,神宗帝命直秘寺丞,会修《英宗实录》。因与王安石政见相左,故被贬来潮为州府。在潮为官8年,颇有政绩,他减赋税,修筑韩江堤,治水救灾,击流寇、海寇,身先士卒,断指而不顾,与民生息,救民如水火,“城内挖井36口,解困汲绝”。泽及潮民,有功于斯,民颂曰:“解结理絮,惟我彭公;复我生我,有我彭公”。


  王氏辅祖祠

  王氏辅祖祠位于榕城元鼎路西侧丁日昌旧居背后之“名丰埕”, 是清末揭阳著名的“名丰”号夏布行商人王氏的家祠。祠堂建于1873~1877年,坐南向北,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一进一天井两火巷建筑格局,凹肚门楼石浮雕和通雕建筑装饰图案繁缛,刀法流畅,整体保留的完整程度为榕城祠堂建筑所罕见;木雕装饰精雕细琢,极具工艺,充分体现清末潮汕木雕的成熟和细腻,保存也十分完整,为揭阳不可多得的木雕精品。有文博专家认为,在揭阳现存祠庙中,以木雕的精美而论,王氏辅祖祠仅次于北门关帝庙。祠堂门楼两侧的仿木灰塑装饰尤为独特,集石木优长而以贝灰出之,装饰风格独特,有较高艺术价值。该祠结构、布局、建筑工艺皆出自当时各行大师之手,是揭阳现存祠庙中不可多得的精品。2007年12月7日被公布为揭阳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普宁学宫

  普宁学宫位于普宁市洪阳镇区,是专门供奉至圣先师孔夫子的庙堂。前临小溪,坐北朝南,布局对称、规则、方正,形成一种极为庄严肃穆的布局形制。前后依次为照壁、棂星门、泮池(已填)、前厅、两厢房与庭院、大成殿、后院与后厅。大成殿高出庭院0.7米,石雕围栏,梭形石柱,为抬梁式木结构。主殿壁面有岳飞题匾“太和元气”。进门西侧有历数百载之“梧桐树”,右侧有一“魏忠贤生祠”,众所周知,阉官魏忠贤死后,人神共愤,建于全国各地的生祠和石像均遭毁坏,而此处生祠和石像尚存,为当今所罕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兼具。学宫中还有古井“龙珠甘泉”。学宫后山有一“惠风亭”,是1925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胜利后,潮梅地区共青团第一支部的诞生地。

  普宁学宫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以后经数次重修扩建,清康熙六十年(1721)大修。民国九年(1920)设为县立第一中学。抗日战争时期,普宁一中迁往雨堂村,学宫改为国民党普宁县乡镇保甲长训练所。抗日胜利后,仍为普宁一中校舍,后为洪阳联中校舍。1961年被公布为普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武略第(杨石魂故居)

  武略第又名杨石魂故居,位于普宁市南溪镇钟堂村仁厚里。建筑坐北向南,是一处以一座“四点金”为主体的潮汕地方特色传统建筑风格的民居,是杨石魂祖父于清朝光绪年间所建。主座后面为一开东西两侧门之“骑双虎”后座;主座连后座之东侧、隔2米宽的通巷,是一排东厢房,连接到门房共11间。仁厚里东西横阔24.2米,南北纵深49.8米,建筑面积1205平方米。墙体为三合土夯筑,屋顶为瓦木结构。杨石魂故居于2008年6月被公布为普宁市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被普宁市、揭阳市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杨石魂是广东省大革命时期著名的共产党员,生于1902年,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汕头市委书记、广东南路特委书记、北江特委书记、中共广东省委常委、中共湖北省委兼秘书长等职。1929年5月杨石魂在武汉不幸被捕。在狱中,他坚贞不屈,壮烈牺牲,年仅27岁。2006年3月17日,中央电视台全国新闻联播节目《永远的丰碑》专栏暨次日《人民日报》同一栏目以“坚贞不屈中华魂—杨石魂”为题,宣扬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杨石魂烈士的光辉革命事迹。


  下尾王村节孝坊

  节孝坊位于普宁市南溪镇下尾王村。坐东向西,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为监生王学庠之母杨氏奉旨建在下社下尾寨”(乾隆《普宁县志》卷之六《坊表》),表彰王杨氏、王学庠母子“母节子孝”。现存完整,为四柱三间三楼式石牌坊,楼为庑殿顶,坊通面宽5.35米,高5.6米。牌坊最上是镌刻“圣旨”二字之匾额,匾额正面刻“节孝坊”、背面刻“奉,旌表节孝,康熙四十五年腊月谷旦立”。匾额下横梁为各级官员联名。最下一横梁刻“杨氏,处士王元长之妻、岁进士杨讳耀春之孙、庠生杨讳灼坤之女、宋礼部尚书王讳大宝一十八世孙庠生王讳雷阳之媳、太学生王学庠之母。”1988年被公布为普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郑大进墓(包括郑大进墓、神道石刻)

  郑大进墓位于普宁市广太镇多年埔村东南凤归山北坡山腰,是大型清代名宦墓。该墓向北偏西,有封土堆,坟面正中石墓碑刻着“太子少傅、光禄大夫、兵部尚书、直隶总督、勤恪郑公墓”等字。墓之右(东)侧有一天然巨石,巨石刮平成方形,上刻郑大进家谱宦迹,字迹模糊,石刻面宽2.5米、高1.6米。墓前原有石马、石羊、石兽、石人、华表石雕塑各一对成两纵排,大多已损毁散失。东排石雕塑前面,有“钦赐祭文”石碑亭;西排石雕塑前面,有“御赐碑文”石碑亭。两座碑亭和两通石碑形制相同。现两座石亭均已残破严重,两通石碑保存基本完好。石碑高2米,宽1米左右,螭首龟趺,分立于亭中,碑刻汉、满两种文字。1988年 10月被公布为普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神道石刻位于普宁市广太镇山后村洪山园,石刻刻于一巨石上,凿平的长方形版面,向西北,高3.4米,宽1.3米,碑文正楷阴刻,碑文:“乾隆四十八年岁次癸卯十月初九日立石  皇清赐进士第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直隶等处兼管河道提督军务粮饷紫荆密云等关隘兼管巡抚事加四级勤恪郑公神道  赐进士经筵护官户部左侍郎年家姻眷弟董诰顿首拜”。石刻字体较大而且十分清晰,该石刻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很高艺术价值。

  郑大进(1709~1782年),字誉捷,号谦基、退谷,揭东玉窖山美人,从小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乾隆元(1736)年进士,曾任肥乡、南皮知县,正定知府,山东济东道台,后任浙江按察使,湖南、贵州布政使,两淮盐运使,河南巡抚(省长),湖北巡抚,湖广总督,任直隶总督是乾隆四十六(1781)年,当时他先后在各地做了46年官,已是73岁了,直隶总督相当于今天北京市长兼河北省长,郑大进在北京时查勘永定河工程,于九龙河分段深挖和疏通并修筑闸位,解决北京市的用水和永定河的通航问题,得到市民的赞扬和皇帝的表彰,次年八月加封太子少傅(嘉庆的老师,一品),三个月后去世,赠兵部尚书、御赐墓碑、赐葬,谥勤恪。


  郑大进府

  郑大进府位于揭东区玉窖镇山美村。郑大进府分新、老两座,老府建于明代,为郑氏祖居和出生地,府前有象征郑大进一品官阶的石狮和旗杆斗座;新府在村南侧,建于清乾隆年间,平面为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郑府依山而建,府前有威武的守门狮、宽阔的地埕、象征“五世大夫”品级的旗杆斗座、清碧的池塘、蜿蜒的枫江;主座坐北朝南,大门书有“大夫第”三字,有三进厅、东西两火巷,正厅悬挂“瑞凝天姥”匾,是乾隆三十五年江南怀宁拔贡、揭阳县知县萧应植题赠。府后原有花园、书斋,现已损毁或建成民宅。府内保存有清代名家绘制的郑大进及夫人画像。1990年原揭阳县人民政府公布郑大进府为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6月23日,郑大进府研究会在郑大进府成立,郑大进府的修缮与郑大进研究工作受到地方党政和各界的高度重视。2014年,郑大进府被列为揭东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乐善处

  乐善处民居位于揭西县灰寨镇新宫林村,坐北向南偏东,始建于清代嘉庆八年(1803),以后再经多年接建成以继善堂、承善堂为中心的民居围屋。主体作“回”字形围屋,中间为3座祠堂宅第,乐善处居中轴线上,面阔7间三进,加上两侧宅第,合称三壁联。前有围墙,前两侧有2座更楼。绍辉、文蔚门内,承善堂前,共3街6巷,基本为硬山顶土木结构。乐善处类似潮汕传统民居驷马拖车格局,主体共九厅十八天井,周围房屋汇聚乐善处,又称百鸟朝凰。前侧自东向西,沿着一条中轴线排列着7个门,称一线串七门。围墙前为半月形池塘,池中有一棵原建时种下的水松,树形虬曲,古貌苍劲,倒映池中,雅趣倍生。乐善处大门对联:“乐宁居后,善不让先”,祠堂而称“乐善处”,很是奇特。乐善处为新宫林李氏十三世祖李重烈所建。民国抄本《李氏族谱》称其“生理致富,涂糖为业,下樟林,上天津,过吴城,往苏州,贸易天下,创基于沟背之地,大厦千间,良田万顷”。乐善处取苏州园林建筑之精髓,融会潮汕传统民居的形式,集客家围屋之大成,是揭阳地区相当突出的古民居建筑,对于古建筑史、潮汕民俗史、揭西移民史、粤东经济史等都有很好的典型意义、文物价值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点。


  堡内古寨(包括古寨墙、东门、北门、寨内古巷道、古井、关帝君庙)

  堡内古寨位于惠来县华湖镇堡内村,清顺治二年(1645)为防倭寇侵扰而建。古寨略呈圆形,东西走向130米,南北走向128米,总面积13200平方米,设东、北二门,寨门为石砖砌筑,呈拱形,外门石门框中间筑凹槽,内门框为石筑,上设瞭望台,寨墙周围下边约1米多为石块砌筑,上面为青砖砌筑,寨共设有瞭望台6个,旁筑石级。古寨中央地势略高,中央有一石略呈圆形,直径0.3米,俗称脐石,当地村民称古寨为鼎寨。堡内村民多姓同居,房屋为贝灰、瓦木构筑的平房。古寨是粤东地区较为完整的古代聚居地,保留原始的古建筑风格。2013年4月被惠来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赤山古院(包括赤山古院、方氏家庙、真武庙)

  赤山古院位于惠来县华湖镇东福村内,始建于元至正二年(1342),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重建,建筑由赤山古院、真武庙、祠堂及厝包组成,坐北向南,赤山古院为三间三进,面阔13.5米,真武庙为三间二进,面阔7.9米,一进为魁星亭,祠堂为三间四进,面阔16.4米,均为灰沙夯筑,两侧有厝包及青云巷,贝灰构筑,总面阔52.32米,进深42.9米,硬山顶。总建筑面积2245平方米。整座建筑形制独特,轩昂恢宏。解放战争时期,赤山古院是东江特委、华南游击队的地下联络点及秘密集会地点。古院现保存有元、明、清时期的牌匾、碑记。香炉及原始古建筑的石栏杆等文物,对研究潮汕古建筑及雕刻艺术具有较高的价值。2012年7月被惠来县人民政府公布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