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
揭阳市农作物病虫测报站 2014年7月10日
据市站及各地近期田间调查分析,预计我市今年晚稻秧田主要发生的病虫有钻蛀性螟虫、稻瘿蚊、稻叶蝉、稻飞虱,此外局部秧田将发生苗稻瘟、白叶枯病、细条病。
1、钻蛀性螟虫:预计第三代轻发生,发生期比去年偏迟,各地发育进度、发生量不平衡,二化螟的发育进度早。第三代螟蛾盛发期7月15日—28日,螟蛾盛发高峰期7月21日前后。螟卵盛孵期在7月23日—8月6日,盛孵高峰期7月27日前后,第三代螟虫将在晚稻秧苗发生为害,早播秧苗受害将尤为严重。依据:①残虫量:据7月上旬调查,全市加权平均亩有虫165头,比去年354头减少189头。其中揭西县加权平均亩残虫53头,比去年456头减少403头;惠来加权平均亩残虫773头,比去年898头减少125头;榕城区加权平均亩残虫125头,比去年130头减少5头;蓝城区加权平均亩残虫量分别为20头,比去年53头减少33头。②发育进度调查:揭西县7月4日调查,未见蛹(去年7月4日未见蛹);惠来县7月7日调查,全为二化螟,化蛹率83.1%(去年7月2日化蛹占85.5%,);榕城区7月7日调查,化蛹率为0。
2、稻瘿蚊:预计第四代轻发生。7月7日前后各地调查第三代无效分蘖标葱率:惠来县调查,平均标葱率为0.01%(去年0.004%);其他地方尚未发现。据历史资料及天气情况,预计第四代盛蚊期为7月中旬中至下旬中,将在山区、半山区、历史发生区早播秧田发生为害。
3、稻飞虱、叶蝉:预计稻飞虱第四代中等发生。今年我市早稻后期稻飞虱一般百科138-1650头,发生较去年轻,田间遗留虫源较多,将随着早稻的收割而转移到晚稻秧田为害,而叶蝉为水稻病毒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应及时施药防治。
4、稻瘟病:将在局部秧田发生。据调查,我市蓝城、揭西局部地区早稻零星发生稻瘟病,菌源存在,晚稻秧苗期又处于高温多雨的季节,有利于该病在历史病区感病品种发生为害。
防治意见:
我市今年早稻后期病虫发生重,稻飞虱等残虫量大,其对晚稻正常生长的影响仍不能忽视。各地应克服麻痹思想,加强田间调查,分类指导,认真抓好晚稻秧田病虫防治工作,确保插植无病虫壮秧。
1、早稻收割后及时犁耙沤田,减少田间残留虫源。
2、秧苗期在播种后10天开始施药,以后每5天施药一次,移植前2—3天施好“送嫁药”。亩可选用48%毒死蜱60毫升或20%三唑磷70毫升兑水60公斤喷施,控制三化螟为害。
3、防治稻瘿蚊应掌握在秧苗播种或一叶一针期,亩可选用3%氯唑磷(米乐尔)1.5公斤或10%丙线磷(益舒宝)1.2公斤混细砂撒施。
4、防治稻叶蝉、飞虱:亩可选用25%噻嗪酮25克或25%噻嗪酮·异丙威40克或25%吡蚜酮20克兑水60公斤喷施。
5、局部发生稻瘟病的秧苗,亩可选用22%环庚草醚·三环唑(瘟博克)40克或20%三环唑100克兑水60公斤喷施。
6、局部发生白叶枯病、细条病的秧苗,亩可选用20%叶青双可湿粉100克或50%消菌灵可溶粉50克兑水60公斤于发病初期及时喷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