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1 两年前,一位50来岁的男性患者因为牙疼得厉害,去了数家医院口腔科做了各种检查无明显异常,但治疗效果欠佳,逐渐出现睡眠差、头痛,明显影响工作生活,生意也做不了,至神经内科住院诊治,效果也不佳。最后,经人介绍,他到市人民医院心理科作进一步诊治,确诊为抑郁症,经过一段时间抗抑郁治疗最终康复了。
2 半个多月前,30多岁的小吴(化名)在家人带领下,到医院寻求专业帮助。原来,由于跟丈夫关系紧张,小吴近两三月来心情持续低落,并严重影响到睡眠,有时甚至整夜都睡不着觉,而且经常感觉自己没用,是家人的拖累,且头脑好像也没有以前灵活了,白天工作效率极低。家人察觉到她的异常,就赶紧带她前来求医,经过治疗,目前情况已改善。
随着人们工作节奏加快、生活压力不断加大,抑郁症已然成为一个耳熟能详的字眼,人们对其关注度不断攀升,但谈“抑郁症”色变或不以为意的也大有人在,那么究竟我们该如何正确、科学认识抑郁症呢?
市人民医院心理科主治医师、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杨银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抑郁症被形容为“心灵的感冒”,是最常见的一种情感障碍,可明显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严重者甚至可出现轻生行为,一旦确诊为抑郁症,要及时进行干预治疗。
误区:情绪低落=抑郁症
“最近工作压力大,这两天心情特别不好,我这是不是得抑郁症啦”“陪孩子写作业心好塞,我快得抑郁症了”“妈妈又帮我安排相亲了,每天老在我耳边唠叨找对象的事,我快要抑郁了”……现代人经常有情绪困扰,因被上司批评、被父母催婚、因育儿观与家人争吵不断等负面事件都会引起情绪低落,有些人疑惑自己经常心情郁闷是否得了抑郁症。
杨银喜表示,不少市民对抑郁症存在误解,常常会将抑郁情绪等同于抑郁症,其实不然,抑郁情绪是人正常的情绪之一,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会因为不顺心、不如意而心情不好,但一般很快会缓解,不会影响正常的生活。而典型抑郁症以“三低”症状(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为主要表现,其对学习、工作、生活等影响广泛,不能通过转移注意力等行为方式来解决,且持续时间需在两周以上。他介绍,抑郁症有严格的诊断标准,情绪低落且短时间无法自我调节缓解并不能诊断为抑郁症,是需要去求医的信号,是否为抑郁症还要经过专业医生的评估才能确诊。
杨银喜还提醒,抑郁症并非仅仅只有情绪方面的症状,有些抑郁症可主要表现为躯体症状。当市民患有躯体症状,经详细检查,却又没有发现相应器质性病变时,应考虑是否为抑郁症等精神心理障碍所致,可以到精神心理专科咨询求诊。
防治:切莫谈“症”色变,还须及时诊断
杨银喜介绍,与20年前相比,抑郁症的治疗措施有了很大的进步。目前抑郁症治疗包括抗抑郁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方法。总的来说,只要做到及时诊断、系统治疗,大部分抑郁症是可以治愈的。
抑郁症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预防的。杨银喜建议,预防抑郁症找上门,市民可以做以下尝试:第一,培养健全的人格。有意识培养自己乐观、自信的性格,面对精神刺激要学会缓解压力、进行有效应对;第二,多交一些好朋友,学会在集体活动中寻求温暖和友谊;第三,优化自己的生活方式,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4年多前,我每周接诊量大概20多人次,现在为300人次左右。”杨银喜医生说,这从侧面也反映出市民这方面的意识在逐渐提升了,但总结这几年的临床经验,还是有不少患者及其家属谈“抑郁症”色变,存在病耻感,由于错误的观念,很多人不愿承认自己有抑郁症,也不敢让别人知道,从而错失宝贵的治疗时机,甚至导致一些令人扼腕痛惜的悲剧发生。杨银喜强调,抑郁症并不可怕,及时干预很关键,“不怕抑郁有多重,就怕抑郁不求医”,建议市民要加强学习,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