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揭阳市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十一五”专项规划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12-01-02 09:30 浏览次数:- 【字体: 分享到: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广东省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十一五”专项规划》(粤府办〔2007〕5号)文件的精神,加快我市产业技术创新,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实现揭阳经济发展的新跨越,根据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揭阳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把科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全力推进科技进步,科技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更为紧密,科技对经济和社会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一是科技实力不断增强,产业技术水平稳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自1993年—1997年的40.09%增至1998年—2002年的42%。二是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建立,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三是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成为我市重要经济增长点。2006年,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0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62.3亿元,总收入58.7亿元,税利9.6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8.4亿元,省级高新区工业总产值89.2亿元,出口创汇2.6亿美元,区内现有企业1005家,其中有7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省高新技术企业,14家企业被评为省民营科技企业,上市公司7家,设立省级工程中心2个。四是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发展,成为我市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至2006年,我市已有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20家,企业总产值54.7亿元,技工贸总收入54.6亿元,上交税金3.1亿元。仙梅民营科技园区内有民营企业93家,经省认定民营科技企业13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拥有各类专业技术骨干近8500人。五是科技投入特别是企业科技投入逐步增加。市委、市政府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市科技三项费用在市财政比较困难的条件下每年以10%的速度增加。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企业科技研究开发投入占研究与开发总投入的80%以上。六是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2001年—2006年,全市组织科技成果鉴定190项(其中省级44项);通过省级科技成果登记49项,市级科技成果登记198项;荣获省级科技进步奖15项,评定市级科技进步奖179项。全市专利申请量累计2890项(其中发明专利140项,实用新型专利550项),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累计2264项(其中发明专利39项,实用新型专利387项);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科技进步奖颁奖大会,表彰一批科技人员。

虽然我市科技工作取得长足的进步,但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尚未能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产业技术总体水平不高,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大多处于价值链、产业链的中低端位置。二是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较弱。重引进、轻消化,重模仿、轻创新的现象普遍存在,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不足,中小企业创新工作薄弱。三是创新体系尚未健全,创新推动机制有待完善。企业缺乏创新意识,产学研机制未能有效建立。政府推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还未真正建立起来,财政投入仍然明显不足,金融对科技的扶持力度不强。四是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人才结构有待完善,尤其缺乏高层次人才。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揭委发〔2006〕12号文件,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按照支柱产业优先、关键共性技术优先、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解决技术和产品创新,着力抓好重点企业和重点区域创新,不断提高我市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

把自主创新作为产业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坚持重点突破、带动全局、跨越发展的方针,突出抓好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等方面的自主创新,走出一条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人才为根本、以产业技术为重点、以环境为基础、以体制为保障的自主创新之路。到2010年,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我市产业发展规律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区域、产业、企业和产品竞争力逐步提高,发展一批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力争达到45%,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达到5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例超过15%,工业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到2020年,全市区域性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四、重点领域

参照《广东省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十一五”专项规划》,结合我市产业发展需求和实际情况,在“十一五”期间,集中力量实现我市13个产业技术自主创新专项(以下简称十三大创新专项)有新突破。

(一)电子信息产业技术专项

1、积极开发和应用计算机软件系统、计算机信息系统以及工业控制系统为重点的计算机开发应用产业。重点开发应用企业管理、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财税、金融、保险、教育等应用软件。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管理信息系统、城市综合管理网络信息系统、实时监控管理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多媒体报警信息系统、决策管理信息系统、视讯会议系统、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城乡防灾减灾服务系统等。在工业企业中广泛普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技术,在有条件的工业企业中推广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技术。

    2、大力发展现代通讯技术产业。重点开发光纤通讯、移动通讯、数字微波通讯、无线寻呼通讯以及光纤电缆、可视电话、视听设备等产品。

    3、积极发展电子产品制造业。重点开发微电子产品、汽车电子产品、家用视听产品、显示器件、智能电子仪表、电子元器件、电子琴和高档智能电子电动玩具产品。

(二)生物与新医药关键技术专项。

1、农业生物技术:积极开发以水稻、花生、水果、花卉、蔬菜和食用菌为重点的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建立工厂化育苗栽培设施,形成工厂化育苗的生物组织培养产业。加强水果优质高产抗病虫害良种繁殖。引进试验荔枝、龙眼保鲜与贮运技术。开发高效低毒生物农药。

    2、海洋水产养殖技术:培养生长速度快、抗病性强、品质优良的海产品种,促进品种更新换代,调整养殖品种结构。重视海水养殖扇贝、鲍鱼、对虾的多培体育种育苗技术。加速水产鱼类疾病的快速检测、诊断和防治技术研究。发展海洋药物及海洋生物制品产业。加强海水养殖、海水淡化、远洋捕捞的技术开发。

3、食品加工技术:努力运用生物技术方法改进食品发酵产品和加工工艺,逐步淘汰落后的传统工艺。开发酶工程产品、功能产品、保健产品、食用发酵工程产品。

4、医药生物技术:努力开发生化药物、化学原料药。重视现代中药的研制开发。开发从海洋生物中筛选提取的可抗癌、抗病毒、抗心血管疾病等作用的药物。

5、重大疾病防治药物。心脑血管、恶性肿瘤和地中海贫血等广东多发性地方疾病的诊断技术和防治药物;老年性疾病防治药物;新型、优势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天然药物原料制备技术。

6、中药新制剂。用于治疗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疾病、病毒性疾病、糖尿病和老年性疾病等的中药新药,中药复方药及饮片。

7、中药制工艺与设备。中药有效成份的各种分离纯化关键技术与装备,新型中药饮片生产工艺与装备。

8、新型医用精密诊断及治疗仪器。重大疾病的急救、诊疗、康复装置,新型肿瘤治疗设备,新型多功能眼科、外科激光治疗设备,全数字化彩色B超设备,全身螺旋CT扫描设备,医疗磁共振成像系统等。

(三)五金机械关键技术专项。

1、大力发展模具等高端产业技术,主要是汽车轮胎活络模具技术,精密塑料模具技术。

2、空调设备技术,发展用于航空、铁路等的专用空调技术。

3、传统机械制造技术,重点发展电脑锈花机械、石材机械、干式造纸机械、食品机械等技术。

4、五金制品,重点发展不锈餐具、厨具、器皿制品、不锈钢绞链、螺栓刀具。

5、超高压输变电设备。

6、液压件、气动件、密封件等关键基础件设计与制造。

(四)化工塑料关键技术专项。

1、氨基复合材料技术。仿瓷制品技术、ML复合材料技术、环保型高性能热塑性弹性体复合材料技术、环保型高性能IC封装用环氧树脂模塑料技术。

2、涂料领域技术。高档汽车涂料生产技术、真空镀膜涂料生产技术、绿色环保型涂料技术。

3 、日用塑料制品技术。塑料包装薄膜、硬质塑料容器、食品用塑料容器、塑料椅、塑料衣架、塑料储藏柜、塑料鞋、工艺鞋等日用塑料制品技术。

4、胶粘剂技术。

5、金属加工用油、微乳液技术。

6、环保型油墨技术。

(五)纺织服装关键技术专项。

1、绿色纤维纺织原料技术。包托羽毛纤维及其织物、竹纤维、兔毛纤维、胶原纤维等新型纤维及其制品的制造技术。

2、具有抗紫外线、抗菌除臭、阻燃、变色、发光、远红外发射、导电抗静电等功能化、差别化特点的高档纤维及纺织品。聚乳酸纤维及其制品。

3、生态纺织品技术。

4、纺织品及非织造布技术。

(六)食品饮料关键技术专项。

1、潮式腊味,腌制果蔬产品、传统调味品的加工技术。

2、荔枝、青梅、龙眼、香蕉等水果的深加工技术。

3、罗非鱼、对虾、鱼类等海洋食品加工技术。

4、果浆、饮料、果酒生产技术。

(七)特种工艺产业关键技术专项。

1、翡翠玉器加工技术。

2、木雕。

3、抽纱工艺技术。

(八)先进制造关键技术专项。

1、高精密加工技术。高精密、高性能功能部件的数控加工技术,高速加工技术;精密成形制造及超精密加工技术,大型及关键零部件、特种材料等成形及加工技术,复杂模具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及激光加工技术。

2、产品设计与制造数字化软件及集成化系统。CAD/CAM/CAPP/CAE/PLM等数字化产品设计技术;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设计与制造过程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相应的共享数据库与知识库建设。

3、信息化和网络化制造共性管理系统。三级企业生产计划管理体系(MRPII)、准时生产JIT、同步生产等先进管理方法;基于多个制造项目并行的企业运作管理方法;具有行业特色的ERP/CRM/SCM先进管理技术;利用信息技术的质量预测和质量控制方法和技术。网络化制造与协同创新模式、关键技术、应用系统。

(九)新材料关键技术专项。

1、环境友好材料。可循环回收材料,低毒少害材料,环保型可降解塑料,建筑与海洋防护用环保涂料。

2、特种功能材料。太阳能电池、高性能二次锂电池和新型电容器等能量转换和储能材料。

3、高性能陶瓷结构材料。耐高温、耐磨、耐腐蚀、耐冲击陶瓷的低成本制备技术;陶瓷—金属复合材料等。

4、新型建筑材料。高性能、低成本、低消耗的新型建材,高强度、多孔、轻质、保温、隔音、防火、防水、无毒等新型建筑材料制备技术,以固体废弃物和废旧建材为原料的建材回收利用和再生技术。

5、特种工程塑料。通用塑料(PP、PE、ABS、PS、PVC等)的改性技术,交联聚乙烯材料和电器用合成树脂材料。

(十)节能与新能源关键技术专项。

1、工业节能。节能新工艺、新流程和新装备;推广和开发工业余热余能利用技术与装备;提高工业(锅炉)窑炉的一次能源转换和利用效率。

2、建筑节能。建筑及建筑环境系统的能耗分析与节能优化设计技术;实现建筑节能的高性能建筑部件,包括高性能的节能墙体、层面、门窗、玻璃幕墙、遮阳措施和通风等低能耗围护结构。

3、风能利用技术与设备。开发600兆瓦级以上大型风电机组的关键制造技术与设备,研制新型无刷双馈发电机组,研发变速恒频控制技术和风电质量管理系统;开发风—光互补发电系统。

    4、太阳能利用技术与设备。太阳能光伏电池材料和组件技术;光—热转换材料、集热器结构材料和部件;研发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和装备;太阳能(光热、光电)与建筑一体化技术。

(十一)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专项。

1、工业液、气与固态废弃物处理与回收。制造业生产过程副产的污染环境的固、液、气态物和产品生命周期末端弃置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回收再利用的关键技术与装备。

2、垃圾处理。垃圾填埋气(甲烷气)的回收,利用技术和设备。

3、机动车排气净化装置和降噪技术。机动车排气净化器,机动车排气净化用高性能蜂窝载体、柴油车排放碳颗粒物和氮氧化物净化催化剂,油品添加剂检测技术和设备,低噪音处理技术和设备。

4、城市污水处理与再利用。高效膜—­­生物反应器技术研究;城市污水二级出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污水处理后污泥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适用于污水资源化的高效生物流化复合反应器成套技术研究;再生水安全消毒技术。

5、饮用水安全保障。饮用水源的生态保护与水质改善技术研究;水处理过程中化学物质、生物质的安全转化及其控制技术研究;强化常规饮用水净化的新技术、饮用水安全输配技术研究;饮用水安全的评价方法和预警技术研究;饮用水源的快速监测技术研究和仪器研制。

6、环境监测、清洁生产和低排放以及其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与设备等。

(十二)现代农业关键技术专项。

1、动植物新品种。重点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及抗逆性强的新品种繁育;特色南药优良品种的大规模、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及繁育。

2、安全、高效种养和设施栽培。新一代环境友好肥料、农药、兽药等开发及使用技术;动植物病虫害持续控制技术;外来有害生物防治技术;重金属、农药残留快速准确检测技术等;主要农作物、林木、花卉工厂化培育及配套栽培技术,专用肥料、新型缓控释肥料及平衡施肥技术,以生态和生物防治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绿色农产品标准化全程控制技术。

3、农业综合节水技术及设备。适用于大田、温室大棚和园林生产的低成本、智能型节水灌溉关键技术及设备,多功能、实用型中小型抗旱节水机具。

4、农产品深加工。南方特色果蔬保鲜加工技术;与出口保鲜与物流配套的农产品切割、整理、保鲜新技术;粮食安全储存、果蔬贮运和深加工、畜产品(水产品)精深加工中涉及的高效分离、保鲜、杀菌技术和成套设备,食品加工质量全程控制技术及设备,农副产品资源化非农业用途综合利用技术及设备。

5、新型农兽药。针对我市重要农作物及畜禽的常见重大疫病,研制高效、低毒、低残留物、使用安全的绿色化学、微生物、植物源、蛋白质抗生素新品种和制剂,生化、兽药及渔药新品种,多农药(兽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及设备。

6、食品安全技术。食品安全监控、评估、预警、应急处理及系统控制技术;农兽药合理使用、饲料安全、动植物疫病以及食品生产、加工、运输、储藏和流通的控制技术;有害微生物快速检测、食品生产污染微生物控制、有害化学物快速监测等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及评估技术。

(十三)现代服务业关键技术专项。

1、电子商务。安全认证、在线支付、物流配送、标准规范与信用等电子商务支撑环境建设,电子商务在企业、行业和区域的应用,重点企业信息化建设,电子商务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2、电子政务。政府政务办公和决策支持系统,政府部门的网上办公系统,行业信息应用系统以及公共支撑、安全认证及保障平台,系统集成软件。

3、金融保险。网上支付技术,实时金融数据交换与清算技术;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金融信息分析处理技术,数据采集标准化技术;金融安全防护技术,信用评估标准与相关技术;大型金融信息管理系统。

4、现代物流。现代仓储、配送技术,电子标签(RFID)技术;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存取系统;物流信息管理软件和面向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平台,超大规模原材料、零部件和商品的信息系统,物流公众信息服务平台,物流配送和库存管理系统;现代物流标准制订与推广。

5、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城市交通综合管理系统,高速公路控制、指挥、管理及联网收费系统,车辆定位及信息采集、发布终端设备,新型交通信号控制机,交通安全保障和应急处理技术,交通规划和交通特性分析软件等。

6、信息增值服务。信息资源数据分析、收集、加工等增值服务平台,在线服务,电信、广播电视、互联网的三网融合有关业务平台;基于电信、广电和互联网的信息增值服务关键技术。家庭网络平台和应用信息服务(ASP)平台。

五、主要任务措施

(一)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政策制定、项目安排、人才培养、财税调节等各方面鼓励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联合协作。推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人才、智力和技术为要素,企业以资金、设备为要素,通过联营、参股、合作等多种形式,组建产学研联合体,实现产学研的深度合作。重点扶持处于同行业排头兵地位的龙头骨干企业建设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联合申报我市重大科技项目。借助各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科技开发中心专业技术人才集中的优势,突出加强与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密切相关的应用技术研究,推动相关技术的汇聚与融合,促进重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和重大装备创新,开发市场急需实用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加速成果转化。

发挥职业学校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的作用。强化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各类技术学校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科技基地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大力发展应用学科,加快培育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优化发展高新技术类学科,加强知识产权、技术标准方面的学科建设,为我市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提供科研开发、人才培训等服务。

加强科技服务和创新平台建设。采取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形式,建设一批为创新服务的骨干中介服务组织,重点建设市级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民营科技园区、特色产业基地、专业镇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训、质量检测、信息咨询、物流和电子商务等提供公共服务。大力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科技中介服务平台,推动开发中心、信用担保、创业服务、专业市场、行业协会和商会等支撑体系的发展,形成功能多样化和服务社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网络。

推进重点企业的自主创新。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现代物流等领域中,加速培育壮大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使之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大力加强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发挥龙头企业带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作用,通过加大投入,更新设备、提升技术、优化结构,形成相互配套、共同发展的产业链,提高企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力争到2010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5家,新增省级民营科技企业30家,工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达20亿元以上4户、 10—20亿元10户、5—10亿元15户,年纳税额5000万元以上12户。

(二)加强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科技攻关,实现产业自主创新的跨越发展。强化重点产业的科技攻关。按照支柱和基础产业优先、核心和关键技术优先的原则,围绕打造“四大产业带”,全面提高支柱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引进、吸收、推广、改良优良农林牧渔新品种、高效新技术、农用新物资、农业新机具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新产品,力争在农业生物工程技术、动植物品种选育、农业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现代种养技术、农产品保鲜加工技术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支柱产业为目标,充分利用工业企业现有条件,尽快运用先进技术嫁接、改造和提高纺织服装、食品饮料、五金机械、塑胶制品、建筑材料等传统产业,加速产业的聚集,提高制造业的工程化和成套化能力;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有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和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大户企业。把电子信息应用于金融保险、房地产、现代物流、生态旅游、中介和社区服务业,提高管理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为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多层次、多功能、多渠道的服务。坚持完善关键领域重点突破工作机制,按照有限目标、专项资金、社会招标、联合攻关的原则,推进重大自主创新项目的突破。

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结合《揭阳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的要求,引导和督促企业建立健全标准化、检验检测和质量管理体系,广泛推行技术和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认证。积极推动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出口商品”、“国家免检产品”、“广东省名牌产品”和“广东省著名商标”的企业,由市政府按照《关于我市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意见》分别给予10万、5万和3万元的奖励。有重点地推进区域品牌建设,引导和支持产业集群创立区域品牌,对获得国家、省级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或地理标志产品等区域品牌的产业集群,市政府按照《关于发展我市工业产业集群的意见》分别给予20万和10万元的奖励。各县(市、区)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奖励措施。

(三)加强创新人才建设,壮大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大力培养科技人才。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弘扬科学精神为核心,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重点围绕打造“四大产业带”和实施“五大工程”,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省内乃至国内前沿水平、在行业或学科内有重大影响的高级专家。依托相关高等院校、省级以上重点学科和各级科研机构,采取校企共建、订单培养等教育模式,培养一批具有较高应变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层次科技型创新人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借助办好榕泰、巨轮、康美、高乐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吉荣、榕泰、康美、巨轮4家“博士后工作站”的方式,进一步创造环境和条件,吸引海内外高科技人才、高级管理人才来揭创新创业。力争到2010年,全市拥有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专门人才2000名,每万人口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300人以上。

建立健全自主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认真执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科技教育人才工作的决定》,加大人才激励力度。设立市、县(市、区)级科技推广奖基金,对在自主创新中(包括对引进重大装备及技术再创新)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实行重奖。加快人事、分配、成果评价、奖励及产权等制度的改革,积极建立采用股权期权等方式对企业技术、管理骨干进行有效激励的机制,逐步实现人才资本化、资本人格化。

(四)建立创新投融机制,大力增加科技投入。切实落实中央和省有关增加科技和产业投入的各项规定,加快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自主创新投入机制。认真落实中央和省有关增加科技和产业投入的各项规定。进一步加大财政科技三项费用的投入,重点用于扶持区域自主创新项目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公共服务技术平台建设、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继续落实《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项目贷款贴息资金使用办法》,重点用于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高税费贡献率。建立科技投资风险基金,制订知识产权作价参股办法。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5%;市、县(市、区)按省委省政府的有关规定,每年科技三项费用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1—2%,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2—3%,科普经费达到总人口年人均0.3元。

(五)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标准战略。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工作。奠好企业知识产权制度基础。建立健全专利指标评价体系和专利统计制度,强化知识产权在科技计划考核中的地位,将专利指标纳入科技产出和统计指标体系。建立专利信息服务体系,提高专利技术信息服务水平。发展各类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完善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联动机制及重大案件上报、通报制度,依法严厉打击假冒、冒充专利等侵权行为,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加快知识产权地方性法规的立法进程,加强相关法规宣传。

通过《揭阳市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全面推动我市技术标准战略工作,更好地发挥技术标准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的作用。

(六)构建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科技产业化的科学技术普及教育体系。以建设青少年科技普及教育基地为切入点,以提高全市自主创新和科技产业化能力为着眼点,整合全社会科技资源,建立面向全社会的科学技术普及教育体系,在加强公益性科普事业的同时,促进科普产业发展,多层面、多方式、多手段、多渠道向公众传播科技知识、宣传科学思想、普及科学方法,全面提高全民科学技术素质,在全揭阳形成崇尚创新、勇于突破、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七)加强领导,推动自主创新发展

落实领导工作责任制。坚持党政一把手亲抓自主创新工作,建立县(市、区)和部门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管理责任制,健全党政领导抓自主创新工作的联席制度。加强政府对自主创新工作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经贸、计划、科技、人事、财政、税务、信息产业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共同研究、协调自主创新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促进自主创新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和检查,积极做好项目推介、申报、争取资金等日常管理工作。采取多种措施,注重项目示范,实行分类指导,积极开展自主创新试点工作。建立政策落实的督查机制,加强对各项科技政策落实情况的督查。

做好十三大创新专项的组织实施工作。围绕十三大创新专项相关领域,由市发展改革、经贸、科技、农业、信息产业等部门共同研究确定专项的重点项目计划。各部门提出主管行业和领域内的重点项目,经联合审核后列入项目计划。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整合市直各部门资源,按照归口管理、联合审核的原则,集中投向十三大创新专项,确保专项得以顺利完成。十三大创新专项的具体实施方案由市发展改革局、经贸局、科技局、农业局、信息产业局等部门联合制订,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做好规划的考核、评估和修订工作。市有关部门每年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根据专项规划的实施情况和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要求,调整专项规划内容,制订年度计划和方案。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